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五个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7-07 04:11:2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0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五个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平凉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退耕还林管理办法等五个办法的通知
     
平政发〔2003〕117号发布时间:2005-1-24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关山林管局: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管理办法(试行)》、《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 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平凉市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五个办法,经市 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全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提高质量,巩固成果,促进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经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管理 。
  第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 、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 ”四个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要与调整农村产业 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 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
  第五条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推进,综合发展;
  (三)禁垦与退耕并重,规模治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四)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个体承包与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 经营、谁受益;
  (五)建设与保护并重,实行封山禁牧;
  (六)留足口粮田,确保农民的生计不受影响。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六条成立市、县(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落实编 制,固定人员,研究制定政策、办法,处理工程建设日常事务等。
  第七条市、县(区)林业、计划、财政、粮食等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统 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监督,共同做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 
  (一)林业部门负责工程的规划、实施、检查、验收、档案管理及林权证发放等;
  (二)发展计划部门负责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审核汇总;
  (三)财政部门负责中央补助资金的下达和兑付、工程管理资金的安排、补助粮食调运费的 筹措;
  (四)粮食部门负责退耕户的粮食调运与供应;
  (五)审计机关负责补助粮款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六)西部开发工作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
  第八条按照目标、任务、粮食、资金、责任“五到位”的要求,市、县 (区)、乡(镇)政府逐级签定退耕还林工程责任书,并将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 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本级政府退耕还林工程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第九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颁发林权证书、补助粮款的运作 程序,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加强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 相关行政村要实行退耕还林村务分开,每年检查验收后要及时张榜公布各退耕户的退耕还林 面积、应兑现粮款数量及还林质量、管护落实等情况,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章规划设计
  第十条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经市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审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县(区)级规划依据全 市总体规划编制,由同级人民政府西部开发工作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审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 施。
  第十一条退耕还林范围: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
  (二)盐碱化严重的耕地;
  (三)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和生态区位重要的耕地;
  河流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15度以上耕地,林区内与林地镶嵌分布的耕地,林缘区林线以 下5公里范围内15度以上坡耕地,25度以上坡耕地,在工程建设中要优先安排。
  乡(镇)、村、组集体耕地已承包到户后再退耕还林的,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尚未承 包到户的集体耕地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还林兑现钱粮补助范围,但可作为宜林荒山荒 地造林。各县(区)要制定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林种比例、树种选择、造林方式、 植被配置模式及种苗生产和劳力组织等各项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各县(区)依据总体规划和年度生产任务搞好退耕还林作业设 计,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
  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由具备林业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 林业主管部门审定批复,并报省林业厅备案。
  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必须在年度计划下达后一个月内完成。退耕还林作业设计一经批复,不得 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按原申报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各县(区)退耕还林进行林种设计时,要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 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经济林、用材林等;以县(区)为单位核算,生态林比例不得低于 80%。
  各县(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设计适宜的树种、林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和林 草间作。生态林以刺槐、杨柳、侧柏、油松、落叶松、沙棘等为主,经济林以苹果、梨、桃 等为主,提倡营造核桃、山杏、花椒、枣、柿、桑等生态、经济林兼用树种,但初植密度不 应低于120株/亩;大力推广国槐、楸树、椿树等乡土树种,使优良品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以种植耐旱灌木(草)、恢复原有植被为主;以间作方式植树种 草的,应当间作多年生草本,主要树种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密度标准。

第四章种苗供应
  第十五条全市要加快种苗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市中心苗圃、县(区 )标准化苗圃和国营林场、苗圃的主渠道作用,逐步实行基地化育苗、合同制育苗和定向育 苗。
  要鼓励集体、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种苗,扩大种苗生产能力。
  第十六条企业和公民个人生产、销售林木种子和苗木必须有林业部门出 具的标签、质量检验证和检疫证,凡不具有“一签两证”的种子、苗木不得用于育苗、造林 。
  市、县(区)森防、种苗管理部门要做好种苗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检查验收及检疫等工 作。
  第十七条各县(区)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必须在本县(区)或本市范围内 解决,就地培育、就近调剂,尽量使用乡土树种、抗逆性强的树种和新品种。严禁等外苗出 圃造林,禁止跨省区调运造林苗木。
第五章工程管理
  第十八条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项目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工程数 量、质量、效益和管理。
  相关技术组织和技术人员通过与项目责任人订立技术合同,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并依 据合同兑现报酬和奖罚。
  第十九条造林施工前,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 府应当与退耕还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合同。退耕还林工程合同应当 具备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
  (二)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
  (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
  (四)补助粮款的兑现标准和方式;
  (五)管护责任;
  (六)合同期限及违约责任。
  第二十条退耕还林工程承包人要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做到秋整春栽,夏 整秋栽。
工程整地以保留原生植被和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为前提,禁止全垦和炼山。宜林荒山、荒沟 、荒滩采用穴状、鱼鳞坑、带状整地方式;退耕还林地除以上整地方式外,还采用网格状整 地和水平阶整地等方式。
  第二十一条各县(区)、乡(镇)在造林前要对施工人员统一进行技术 培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统一栽植或分户栽植,并要积极推广容器苗造林、带土栽植、径 流集水、泥浆蘸根、修枝剪叶、截杆造林等实用技术,大力提倡专业队造林和承包造林。
  第二十二条退耕还林者在享受资金和粮食补助期间,应当按照作业设计 和合同的要求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第二十三条市政府林业部门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各县(区)退耕还林 工程作业设计、整地、种苗、栽植、管护、投资等环节进行跟踪监控、督导和评价,提高工 程质量。
  第二十四条市、县(区)政府财政要安排必要的资金,保障退耕还林工 程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工程监理和档案管理、图表卡证制作等管理费用。
  第二十五条退耕还林工程要逐项建立管理卡、汇总表、供应证、管理图 制度,及时绘制1:50000的退耕还林成效图,实行图示管理,凡是造林保存地块要按面积、 林种逐块标注上图;建立退耕还林数据信息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要以户建卡,以村建帐 ,按乡(镇)统计,逐级上报,做到市管到村、县(区)管到户,档案分类明晰,专人管理 。

第六章检查验收
  第二十六条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实行定 点、定人、定责的工作责任制。
  第二十七条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档案管理。对县(区)、乡(镇)工程设计文件、图、表、册、卡与相关资料及其建 档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要求设计合理、图表齐全、档案完整;
  (二)面积核实。县(区)在造林结束后,逐户进行核实,建档立卡。市政府按抽查的面积 和图表档案进行实地丈量,面积核实率应达到100%;
  (三)造林成活率。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外,成活率≥85%为合格面积,84—41%为补 植面积,≤40%为不合格面积;
  (四)历年造林保存。退耕还林后从第二年起每年秋季进行一次保存率验收,退耕还林保存 率必须达到100%,荒山造林保存率必须达到95%以上,连续两年保存率达不到要求的农户应 停止粮款兑付,限期整改;
  (五)政策兑现情况;
  (六)林权证发放情况;
  (七)抚育管护情况。
  第二十八条检查验收采取县(区)自查、市级复查的制度。
  (一)县(区)自查由县(区)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全面检查。面积核实检查于每年6月底 前完成,自查成果以县(区)人民政府文件上报市人民政府,抄送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 请市级检查,并给退耕还林者签发验收合格证明。自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2、自查工作概况。
  3、自查结果。分述年度工程实施和年度补植的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施工面积、合 格面积、合格率;分林种(生态林、经济林)、植被类型(乔、灌、草)、树种的自查数据 ;管理指标数据;按年度分述历年退耕还林的保存面积、保存率。
  4、分析评价。用实例和数据,分析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5、问题、对策及建议。
  6、附表、图及数据库(统计到村、林班)。
  (二)市级复查为抽样检查,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进行复查复验 ,复查成果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省人民政府。
  (三)县(区)和乡(镇)检查验收后,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排出名次,报市人民政府审 核后,予以通报。
  (四)检查验收实行定点、定人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
  第二十九条检查验收合格后,由县(区)级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和有关 规定发放林权证。

第七章抚育管护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退耕还林植被的管护工作,逐级落实管 护责任。
  第三十一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退耕后具有管护的义务和责任,在不能 履行时,可采取交纳管护费等形式履约。
  第三十二条按照“谁退耕,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农民承包的退耕 还林地承包期可以延长至7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三十三条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可以实行统一 管护,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措施、管护人员和管护报酬。
  第三十四条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禁止林粮间作、复耕和从事滥采 、乱挖等破坏植被的活动。
  第三十五条承担管护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培育目的和林木生长 特点,采取各种抚育措施。

第八章资金管理
  第三十六条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包括生活补助费和种苗造林补助费。生活 补助费是指国家给退耕户用于医疗、教育等必要的开支,每退一亩耕地,补助20元,补助年 限为还草2年,经济林5年,生态林暂定8年。种苗、造林补助费是国家提供的退耕还林、宜 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补助款,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 作他用。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亩50元计算。
  第三十七条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实行县(区)、乡(镇)财政专户存 储、专款专用、单独建帐、独立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补助费由县(区)财政部门根据林业部 门种苗供应、造林进度及时拨付实施单位;生活补助费由县(区)财政部门根据粮款兑现计 划拨付到乡级财政,乡(镇)财政所根据验收后签发的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和农户身份证及 时兑付给退耕户。建立健全会计帐务、管理台帐,严格按程序兑付。
  第三十九条各级财政部门对退耕还林补助款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要进行监 督检查,上级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时,要如实提供退耕还林资金的会计凭证、帐薄和其他会计 资料及有关情况。

第九章粮食供应
  第四十条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管理和供应工作由各级粮食部门全面负责 。粮食供应单位根据验收后签发的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和农户身份证及时将补助粮供应给退 耕户。农户每退一亩耕地补助100公斤粮食。补助年限为:还草2年,经济林5年,生态林暂 定8年。粮食种类为小麦和玉米,供应小麦和玉米的比例为8:2。
  第四十一条给退耕户供应的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对退耕 户只能供应粮食实物。
  对应税的退耕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食达到或超过退耕之前原常产水平的,可从补助 款中先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食发放给退耕户。停止粮食补助后,不再对退耕地征收 农业税。
  第四十二条为退耕户供应粮食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粮食供应台帐,按月 向县(区)级财政、计划、粮食、林业和农业发展银行报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月报,月报应 载明供应粮食的数量、质量、品种、购进成本、销售价格、调运费用开支等情况。
  第四十三条各级粮食部门对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管理和供应情况要进行 监督检查,上级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时,要如实提供粮食供应台帐、表册及相关资料。

第十章奖惩
  第四十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对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有下列显著成绩的单 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一)连续三年工程建设按作业设计施工率、整地率、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均达到100% ,合格造林面积90%以上;历年造林保存率:退耕还林达到100%,荒山造林达到95%以上;造 林种苗质量达标率100%的。
  (二)政策兑现好,没有截留、挤占、挪用、抵顶补助资金,补助粮食质量符合国家规定 标准,没有折价或变相收购现象,群众满意,无上访、申诉情况发生的。
  (三)工程管理规范,工程档案清楚,图表卡内容齐全,检查验收细致认真,结果真实可靠 ;抚育管护率100%;当年退耕还林面积确权颁证率达到50%以上,第二年达到100%的。
  第四十五条经检查验收质量和管理不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调减下 年度计划任务;连续两年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县(区),暂停工程建设资格。
  第四十六条面积保存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责令补植补造外,暂停 兑付国家补助粮款,直至检查验收合格。
  第四十七条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发生质 量事故:
  (一)未按要求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的;
  (二)当年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
  (三)经第二年补植成活率仍未达到85%的;
  (四)造林株数保存率低于80%或郁闭度小于0.2的。
  第四十八条质量事故分为三级:
  (一)一般质量事故:退耕还林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33.3公顷以下,或者荒山荒地连片 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66.7公顷以下;
  (二)重大质量事故:退耕还林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33.4公顷以上66.7公顷以下,或者 荒山荒地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66.8公顷以上333.3公顷以下;
  (三)特大质量事故:退耕还林连片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66.8公顷以上,或者荒山荒地连片造 林质量事故面积在333.4公顷以上。
  第四十九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下列原因之一造成第四十七条规定情 形之一的,应分别追究相关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不按技术规程进行造林作业或不按作业设计组织施工的;
  (二)使用假、冒、伪、劣种苗造林或不按规定程序起运栽植,造成苗木质量下降的;
  (三)在造林检查验收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四)未建立管护责任制或管护责任制不落实造成造林地毁坏严重的;
  (五)虚报造林数量和质量的;
  (六)其他人为原因造成质量事故的。
  第五十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给予行政处分:
  (一)挤占、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资金的;
  (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粮款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收受他人财物的;
  (四)向退耕还林者分摊粮食调运费的;
  (五)不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发放补助款的;
  (六)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发放给农民或发放质量不合格粮食的;
  (七)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未给供苗者结算种苗费的。
  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责令退回所冒领的补助资金和粮食,处以冒领 资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采取不正当手段垄断种苗市场,或者哄抬种苗价格的,由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自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
  第五十二条销售、供应未经检验合格的种苗或者未附具标签、质量检验 合格证、检疫合格证的种苗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依照种子法的规定处理;种子法未作规定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农业行政主管 部门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的补助粮食的,由县(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依据《退耕还林条例》 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可处以非法供应的补助粮食数量乘以标准口粮单价1倍以下的罚款。
  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额、代金券支付的,或者回购补助粮食的,由县 (区)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依据《退耕还林条例》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可处以折算现金额、代金券额或者回购粮食价款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退耕还林者擅自复耕,或者林粮间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 范围内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活动的,由县(区)级以上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 管部门依照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五条本办法第五十条至第五十四条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 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实现造林工程定 位化管理,动态化监测,网络化传输,确保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连续性和工程项目健康顺利进 行。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各项规定,结合我 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市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区)、乡(镇)和有关业务行政主管部 门的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退耕还林信息档案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专人管理,责任明确;
  (二)市、县(区)、乡(镇)对口,数据一致;
  (三)资料齐全,真实准确;
  (四)分类清楚,管理有序;
  (五)填写规范,清晰整洁。
  第四条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实行“一卡一证一图一表”制,即:《退 耕还林工程管理卡》、《退耕还林补助粮款供应证》、《退耕还林工程分户统计表》,由乡 (镇)政府负责,村委会逐户建立,县(区)、乡(镇)、村分级汇总;《林业生态工程建 设管理图》以县为单位,在每年自查工作结束后,对核实合格面积逐小班调绘,一图到底, 逐年续绘。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对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质量指标数据实行分级管理,省上管理到乡 (镇),市上管理到村,县(区)管理到农户。
  第六条全市各级应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市、县(区)林业、粮食、财政部门和各乡(镇)应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第七条建立市、县(区)、乡(镇)和村社四级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 资料管理体系。市、县(区)林业、粮食、财政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分别负责退耕还林 工程建设档案、粮食补助档案和现金补助档案资料的管理;乡(镇)林业站、粮管所、财政 所负责本乡退耕还林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退耕还林工程村负责本村退耕 还林有关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县(区)林业、粮食、财政部门和各乡(镇)林业站、粮管 所、财政所都必须确定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分别报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各 工程村由村委会主任兼任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员。档案管理人员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整,确 需变动的,应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做好交接工作,健全交接手续,确保档案资料的 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档案管理必须设立专门的档案 室,建立档案专柜,市、县(区)林业、财政、粮食部门必须配备微机,实现退耕还林档案 资料微机化管理,退耕还林累计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乡(镇)应配备微机等必要设备,提高 档案管理水平。
  第十条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履行好以下职责:
  (一)及时收集和整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全过程各类图、表、册、卡、证等资料信息;
  (二)及时搞好退耕还林信息资料立卷装订归档工作;
  (三)及时向上级报送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情况和自查报告。

第三章资料收集与归档
  第十一条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要按照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程序收集 整理归档,必须做到上下一致、资料齐全、详实可靠、科学规范、分门别类、信息化管理。 卡、证、表等一律用钢笔填写,不得用铅笔或其他书写工具填写,内容填写要清晰工整、完 整准确,不得漏项缺项。
  第十二条退耕还林档案管理资料分部门管理,各部门应当根据职能分工 建立健全各类档案资料。
  (一)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办法及主要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制订的有关政 策及规范性管理文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有关文件、批复;省、市退耕还林工程年 度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下达文件、立项文件或报告等文书资料;退耕还林工程各类经费 的拨付下达文件;
  2、市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图,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方案和批复等 ;
  3、县(区)级自查验收资料,市级复查验收图、各年度成果续绘图、复查验收统计表和报 告,国家、省上检查验收等资料;
  4、退耕还林工程各类信息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资料:
  5、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阶段性或年度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有关退耕还林专项调查资料,图片 、音像资料,有关档案查阅、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等 资料;
  6、退耕还林工程执法检查、资金使用审计、政策兑现情况检查资料;
  7、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以及奖惩等有关资料。
  (二)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办法及主要政策性文件,省、市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任 务、粮款兑现指标下达文件;
  2、分乡(镇)补助粮食发放统计资料;
  3、年度粮食补助兑现情况督查、检查资料;
  4、年度粮食补助使用、粮源组织调运情况总结报告;
  5、补助粮食兑现、粮食安全专题调研资料以及基层粮管所粮食库存情况;
  6、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等资料。
  (三)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省上有关退耕还林的法规、办法及主要政策性文件,省、市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任 务、粮款兑现指标、种苗补助等资金拨付下达文件;
  2、县(区)现金拨付凭证,分乡(镇)生活补助发放统计资料;
  3、年度现金补助兑现情况督查、检查资料;
  4、年度现金补助拨付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5、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等资料。
  (四)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机构有关文件、批复;国家、省、市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 文件,县(区)委、县(区)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及规范管理的意见;省、市、县(区)退 耕还林工程年度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下达文件、立项文件或报告等文书资料;
  2、县(区)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图,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设计 图,立项标准文本、批复;
  3、种苗筹集调运发放资料,种苗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情况等资料;
  4、县(区)级自查验收图、各年度成果续绘图、自查验收统计表、退耕还林管理卡,国家 、省、市核查验收等资料;
  5、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登记发放清单、林权证发放统计表;
  6、年度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图片、音像资料,有关档案查阅、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 、示范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等资料;
  7、退耕还林来信来访、案件查处以及奖惩等有关资料。
  (五)县(区)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有关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性文件,省、市县(区)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任务、粮款 兑现指标下达文件;
  2、退耕还林县(区)级自查验收结果资料,退耕还林管理卡;粮食补助分乡(镇)、分村 组分户登记清单、统计台帐;
  3、年度粮食补助使用、粮源组织调运情况总结报告。
  (六)县(区)财政行政主管部门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县(区)政府相关规范文件,省、市、县(区)下达的年度退 耕还林工程建设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种苗补助等资金拨付下达文件;
  2、退耕还林县(区)级自查验收结果资料,现金补助分乡(镇)拨付凭证、统计台帐;
  3、年度现金补助拨付使用情况总结报告。
  (七)乡(镇)或乡(镇)林业站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文件、县(区)级制订的相关政策文件、退耕还林工程县乡领导 机构有关文件;县(区)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立项批复 文件;
  2、退耕还林工程乡(镇)总体规划方案、规划图,年度规划作业设计、设计图,退耕地现 状调查表,经过批复的立项标准文本;
  3、种苗接收或调运发放到户花名册,乡(镇)人民政府与退耕户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
  4、退耕还林工程乡(镇)自查验收图、各年度成果续绘图、自查验收统计表、退耕还林管 理卡,市、县(区)检查验收图、表、卡等资料;
  5、退耕还林粮款供应证登记发放清单、粮款供应台帐、林权证发放统计表;
  6、乡(镇)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总结报告,有关档案查阅等资料。
  (八)乡(镇)粮管所档案资料包括下列内容:
  1、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县(区)级制定的相关文件,县(区)下达到乡(镇) 的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等文件资料;
  2、退耕还林县(区)级自查验收结果资料,粮食补助分户发放登记花名册、分户供应台帐 、分户签名盖章领取的粮油销售原始票据(一户一票);
  3、本乡(镇)年度粮食补助使用、粮源组织调运情况总结报告。
  (九)乡(镇)财政所档案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性文件,县(区)级相关规范文件,县(区)下达的年度退耕还林工程 建设计划任务,粮款兑现指标文件;
  2、县(区)财政拨入本乡(镇)退耕还林现金补助的拨款凭证,乡(镇)财政所拨付到现 金兑现专户的拨付凭证,退耕农户分户签名盖章领取的现金补助花名册、分户建立的现金补 助台帐;
  3、本乡(镇)年度现金补助情况总结报告。
  (十)退耕还林工程村应建立以下档案资料:
  1、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县(区)级相关规范政策、管理办法等资料;
  2、本村土地利用现状、林业发展现状、退耕还林年度完成情况统计表等资料;
  3、乡(镇)政府与农户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经过县(区)、乡(镇)审核的退耕还林管 理卡、粮款补助兑现公示情况等资料。
  (十一)退耕还林的农户应持有与乡(镇)政府签订的退耕还林合同、退耕还林管理卡、粮 款供应证、林权证。

  第四章检查与考核
  第十三条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县(区)、乡(镇)和相 关部门退耕还林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考核 ,对相关部门以及县(区)的档案管理,严格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意见考核兑 现;对档案管理混乱、资料不齐全、填写不规范的县(区)或部门,责令限期整改完善,不 限期整改的,要在全市通报批评。
  第十四条对因档案管理混乱、档案不完整造成退耕还林政策落实不到位 或错兑、漏兑;不认真填写工程管理表、卡,不按要求逐年续绘县(区)级林业生态工程管 理图的,要视情节轻重程度,追究其主要行政领导、分管领导以及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 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管理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健康运行。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国发(2002)10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若干意见》和省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全市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区)、乡镇和有关业务行政主管 部门的政策兑现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兑现工作 负总责,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市、县(区)粮食、财政部门具 体负责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的兑现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和业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 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 和及时足额的原则,依据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和生活 补助费,维护退耕还林农户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市、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提供退耕还林工程检查 验收结果,市、县(区)粮食部门具体负责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的调运和兑现,市、县(区) 财政部门具体负责退耕还林生活补助费的拨付和兑现,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乡(镇 )粮管所、财政所及时足额向退耕还林农户发放补助粮食和现金。市县(区)纪检、监察部 门负责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第二章政策兑现依据与程序
  第六条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年限按照国发(2002)10号文件 的规定执行。粮食、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 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 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第七条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工作由县(区)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县(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验收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当年检查验收合格, 经省、市核查验收确认后,在当年省市下达的计划任务之内,列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 以后每年进行复查,对造林保存率达到标准的按补助标准和年限继续列入政策补助。
  第八条纳入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的合格造林面积必须是承包到户的应税坡 耕地,属于集体、未承包到户、未计入应税面积的撂荒地还林的,以及以县(区)为核算单 位,对超过规定比例20%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补助费,不享受粮款补助政策;在协商、 自愿的前提下,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的,其利 益分配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九条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生活补助费必须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兑现 ,其发放方式为: (一)补助粮食。第一年经县(区)级自查后,按核查面积一次兑付;第二年起经省级检查 合格后一次性兑付。    
  (二)生活补助费。第一年经县(区)级自查后,按核实合格面积一次性兑付;第二年起经 省级核查合格后一次性兑付。
  第十条退耕还林工程县(区)级自查验收合格并经确认的面积,由县(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以乡(镇)为单位,逐农户填写退耕还林管理卡和粮食现金补 助供应证,经农户签字盖章,乡(镇)政府初审,林业部门审查,财政、粮食部门审核后, 退耕农户本人持粮款供应证到本乡(镇)粮管所、财政所领取粮食、现金补助。
  第十一条县(区)粮食、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林业部门检查验收结果 和国家下达的当年退耕还林粮款补助指标,向乡(镇)粮管所、财政所下达拨付粮食、现金 补助,乡(镇)粮管所、财政所在粮食、现金补助拨付到位后20日内全额发放到退耕农户, 并要分户建立详实完整的粮款补助台帐、粮款兑现花名册。
  第三章粮食和现金补助
  第十二条退耕还林粮食和现金补助由县(区)政府统一组织,乡(镇) 政府具体负责,乡(镇)粮管所、财政所按规定期限足额兑现到退耕农户。现金补助由乡( 镇)财政所负责直接发放到户,不得代扣代顶其他费用。乡(镇)粮管所对退耕农户只能供 应粮食实物,不得以任何形式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代金券或面粉发放;供应补助粮食的 企业不得回购补助粮食;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严禁供应霉变、陈化粮。 
  第十三条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贮、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现金和粮食。
  第十四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的,农业税的征收减免根据《退耕 还林条例》及有关政策规定,由县(区)农税征收机关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上级有关部门 批准后执行。
  第十五条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坚持就近调运,就近供应的原则,调运费用 不得向退耕农户分摊。粮款供应证、管理卡、林权证等工本费按照有关规定统一标准收取, 乡村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价或搭车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第十六条退耕还林地的林草权证颁发,经营期限和退耕地上的林木所有 权依照《退耕还林条例》第四十七条、四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监督与检查
  第十七条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纳入市有关业务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目标和 县(区)退耕还林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内容,市业务主管部门、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 政策兑现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年由市政府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各县(区)粮款兑 现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每年审计、检查不得少于二次。主要检查内容为:
  (一)、县(区)、乡(镇)、粮管所兑现台帐;
  (二)、农户签字盖章花名册;
  (三)、粮油销售发票等原始资料;
  (四)、县(区)乡(镇)、财政所补助现金拨款凭证和农户领款花名册;
  (五)、林权草证颁发情况。
  (六)、走访农户调查粮款补助实际兑现到户情况。
  第十八条逐步实行退耕还林工程监理制。市政府聘请的退耕还林工程稽 查员,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粮款政策兑现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情况可 直接向市政府报告。
  第十九条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和村组应当建立退耕还林公示制度, 结合政务、村务公开,每年在粮款补助指标下达拨付后5日内,将退耕户的退耕还林验收合 格面积、造林树种、补助粮食和现金的数量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纪检、监察、 林业、粮食、财政等部门要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第五章处罚
  第二十条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兑现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国家工作人员在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过程中违反《退耕还林条例》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退耕 还林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
  (一) 挤占、截留、挪用退耕还林现金补助资金或克扣粮食补助的;
  (二) 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
  (三)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有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依照刑法关于诈骗 罪或者其它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林 业行政主管部门列入林业行政案件查处,责令退回所冒领的补助资金和粮食,处以冒领资金 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有关领导或领导班子集体指令或授意乡(镇)粮管所、财政所 挤占、挪用、截留粮款补助,用于支付其他费用或者代扣代缴抵顶农业税以外的税费,造成 粮款补助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到户的,依法给予直接责任人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第一责任人以 党纪、政纪处分。
  第二十二条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的霉变、陈化粮的,由县(区)以上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非法供应补 助粮食数量乘以标准口粮单价1倍以下的罚款。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 或者代金券等形式支付的,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 以折算现金额、代金券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因封山育林和抚育管护措施不落实,造林成活 率低于85%、保存率低于95%的地段,在县(区)级检查验收下发2次补植补造通知书后仍然达 不到合格造林标准或限期不能弥补完善的,由县(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工程村和相关农户 下发退耕还林工程不合格面积剔除通知书,终止兑现粮款补助,并要列入林业行政案件依法 追回已享受的补助粮款。在通知书下发60日之内,退耕还林农户对决定内容不服的,可以向 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第二十四条退耕还林者擅自复耕,或者林粮间作、在退耕还林项目范围 内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活动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滥伐林木罪或 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 、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退耕还林工程实行目标责任制 考核的要求,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意 见》及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凡承担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县(区)人民政府和关山林业 管理局,均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责任制考核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全面的原则;
(二)坚持生态优先,兼顾农民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
(三)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原则:
  (四)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
  (五)充分体现“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和“林权是核心, 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几个主要环节。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由市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长任组长,退耕还林领导小 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 室设在市林业局,具体考核全市范围内的退耕还林工作。各县(区)及林管局也要成立相应的 考核机构,制定详细具体的考核办法,对所辖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每年进行一次全面 的考核检查,兑现奖罚。
  第五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造林面积。包括当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任务完成率、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完成率、历年造 林工程面积核实率。
  (二)建设质量。包括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当年工程任务完成率和造林 合格率;补植率及历年工程保存率;科学整地情况、种苗质量和栽植质量。
(三)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监理、检查验收、确权颁证、抚育管护、档案管理以及退耕还 林合同、退耕还林管理卡、补助粮款供应证、分户统计表和县(区)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图续绘 情况。
(四)政策兑现。包括补助粮款足额兑现到户、粮食质量、造林种苗补助费拨付到位和管 理使用情况等。
  第六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由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结合年 终农村工作考核,组织有关部门采用现场查看、听取汇报、翻阅档案资料和走访群众相结合 的形式,逐县(区)进行考核检查。
  第七条市政府根据考核结果,对做出下列成绩的县(区)政府给予表彰奖 励。
   (一)连续三年工程建设按作业设计施工率、整地率、任务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达到100%, 合格造林面积90%以上,历年退耕还林保存率达到100%,荒山造林保存率达到95%以上, 造林苗木质量达标率100%。
(二)政策兑现好,没有截留、挤占、挪用、克扣、抵顶补助资金;补助粮食质量符合国 家规定标准,没有折价抵顶税费或变相收购现象,群众满意,无上访、上诉情况发生。
  (三)工程管理规范,工程档案资料清楚,图表卡内容齐全,检查验收细致认真,结果真实可 靠;抚育管护率100%;当年退耕还林工程确权发证率达到50%以上,第二年达100%。
  (四)当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综合考核在全省实施的县(市、区)中排名前五名。
  第八条有下列一种或几种情况的,年终在农村责任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 否决,相应调减下年计划任务,并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有关责 任人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部门 追究刑事责任。
(一)没有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和协调工作制度不完备,机 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或部门协作不好,扯皮现象严重;有关领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退耕 还林工程建设存在严重失职和渎职行为,造成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的。
  (二)档案管理混乱,档案不完整,造成错兑漏兑;不认真填写工程管理表卡,不按要求逐年 续绘县(区)级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图;不按技术规程检查验收,故意降低检查验收标准,使验 收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超过10%;封山禁牧措施不力,工程区域毁林毁草开垦、乱砍滥伐林 木、滥采植物和药材、滥牧现象没有得到有效制止的。
  (三)作业设计率达不到100%或不按批复的作业设计施工;跨省区调运苗木或使用假冒、伪 劣种苗,造成质量事故;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当年工程任务完成率低于90%;退耕还林面积 核实率低于90%;核实面积合格率低于80%;退耕还林历年保存率低于95%,荒山造林低于 90%的。
(四)在市级补助粮款政策兑观文件下发30个工作日内,粮款供应证和退耕还林管理卡签 发到农户率以及粮食和现金兑现入户率低于70%,40个工作日内达不到100%;经县(区)级 自查验收后,不向退耕还林农户颁发林权证书;截留、挪用、挤占、克扣、抵顶退耕还林工 程粮款补助资金;故意将陈化粮、霉变粮供应给农民或将粮食折算成现金发给农民;未经省 、市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将节余的国家补助粮食折价款挪作它用的。
(五)对本行政辖区内发生的破坏退耕还林成果案件查处率达不到95%以上,或对群众上 访上诉置之不理,使之越级上诉,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九条本办法由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凉市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2003年7月19日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条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防范造林质量事故,加速培 育森林资源,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甘肃省造林质 量管理及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造林是指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国家、省、市规划确定的其它林业建设工程,连片面积在10亩 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及其它宜林地上的人工造林和补植、补造,绿色通道林 带、农田林网、四旁树按株数折算后面积达到10亩以上的造林。
  第三条国家、集体、国有企业等各种造林和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飞播造 林以及封山育林必须执行本办法。外商、民营和个体经营的造林可以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
  第四条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为本行政区造林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为 直接责任人。
造林项目责任人对造林的数量、质量、管理负全责。
  技术人员要与项目责任人签定承包合同,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依据合同兑现报酬和奖罚。
  第五条造林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按批准的建设 项目组织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按标准组织验收。
  第六条造林作业设计以批准的造林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为依据,以 县(区)为单位分工程项目编制,以造林小班为单元进行设计。
  第七条造林作业设计由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由县(区)林业 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林业主管部门审定批复;作业设计一经批复,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 更的,须按原申报程序报批。
  第八条森林保护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与造林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 ,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九条作业设计要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的原 则,以山系布局,整流域治理,突出设计施工规模。除特殊情况外,每处设计施工点集中连 片的最低规模为退耕还林100亩,荒山造林200亩,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1000亩。
  第十条生态林应优先设计优良乡土树种和耐旱树种,营造针阔、乔灌混 交林,禁止大面积设计纯林,各县(区)生态公益林的混交比例不得低于80%,新造林单个 无性系营造面积不得超过150亩,单块纯林面积不得超过1500亩,与纯林相邻的小班必须更 换树种。
  第十一条每个工程项目的作业设计都要有设计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的签字和单位盖章,在作业设计审批之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抽取一定比例的设计面积进 行现地复核,市级复核率不得低于20%。
  第十二条坚持良种壮苗和就地造林、就近育苗,使用有质量检验证、检 疫证、出圃标签的一、二级苗木,禁止购买和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无经营许可证、无良种使 用证、无质量检验证、无病虫害检疫证的苗木;苗木的起苗、分级、运输、假植、栽植等工 序都必须有保质期,每一环节都须经林木种苗管理部门和造林工程监理人员、项目技术人员 现场把关签字;从外市(地、州)调入本市用于造林的林木种苗,必须报市林木种苗管理部 门备案。
  第十三条整地要按照作业设计进行施工,做到秋整春栽,夏整秋栽;禁 止全垦整地和炼山整地,宜林荒山、荒地采用穴状、鱼鳞坑、带状整地方式,退耕地除以上 整地方式外还可采用网格状整地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植被,保证当年整地后水土不流 失。
  第十四条积极推广容器育苗、带土栽植、覆膜覆土、径流集水、泥浆蘸 根、修枝剪叶、截杆造林等实用技术,使用生根粉、保水剂、抗旱造林粉等先进科技成果, 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第十五条造林地土壤含水量达不到造林苗木生理需求的,应采取灌溉造 林或抗旱措施,否则应换季造林。
  第十六条积极提倡群众性整地,专业队造林。造林专业队的资质由县级 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审查认定,并实行年审制。
  第十七条国家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造林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公开 招标,合同管理,合同文本由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其内容应当包括造林面积 、作业方式、技术要求、验收程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其它需要约定的事项。 
  第十八条凡由国家投资的造林项目,要聘请有造林监理资质的单位对承 建单位的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暂不能实行造林监理的,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委派中级职称以上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监督,实行技术承包。 
  第十九条造林施工结束、造林当年、造林第二年和造林第三年,林业行 政主管部门要分阶段组织检查验收,签发施工合格证、造林质量合格证、抚育管护作业合格 证和造林验收合格证。
  第二十条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有作业设计率、苗木合格率、面积核实率 、成活率、面积合格率、抚育率、管护率、混交率、保存率、建档率、检查验收率以及生长 情况、病虫鼠害情况、森林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等。
  第二十一条检查验收分县(区)自查和市级抽查:
  (一)造林当年,依据造林作业设计,由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全面自查,提出自查验收 报告,报市林业主管部门。
  (二)在各县(区)上报的自查报告基础上,由市林业主管部门按照造林验收的有关规定组 织抽查,抽查比例为各县(区)上报造林合格面积的15%至20%。
  第二十二条检查验收实行定点、定人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 工作责任制;承担检查验收任务的单位在工作开展之前要对检查验收人员进行培训,检查验 收工作结束后,要对造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十三条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国营林场应当组织有关部门 和单位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在大面积林区增加护林设施,适地适时进行封山育林 ,加强新造林地保护,划定护林责任区,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建立护林公约,组织群众 护林。
  第二十四条每年造林工程结束后,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要及时、 准确、全面上报当年造林执行情况。
  第二十五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要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 规定,及时收集、整理造林各环节的文件及图面资料,建立健全造林技术档案,并确定专人 负责,坚持按时填写,不得漏记和中断,不得弄虚作假。
  造林技术档案的内容包括造林设计文件图表、整地方式和标准、林种、造林树种、造林立地 条件、造林方法、密度、种苗来源、规格、抚育管理、病虫鼠害种类和防治情况,造林施工 单位、权属、施工日期、施工的组织、管理、检查验收和保存率检查情况,各工序用工量及 投资等。
  第二十六条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原因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发 生造林质量事故:  (一)连续两年未完成造林任务的; 
  (二)当年造林成活率低于40%的;
  (三)由于管护上的疏漏,使羊畜践踏啃食或人为活动破坏幼林,造成幼林损失,保存率达 不到80%,或无望郁闭成林的;
  (四)退耕还林后复耕复垦的。
  第二十七条造林质量事故标准分为下列三级:
  (一)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等, 下同)造林质量事故面积500亩以下,其它造林质量事故面积1000亩以下的为一般事故; (二)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其它造林质量事故面 积在1000亩以上5000亩以下的,为重大质量事故;
  (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1000亩以上,其它造林质量事故面积在5000亩 以上的,为特大质量事故。
  第二十八条责任处理规定:
  (一)连续两年未完成造林任务,或面积核实率达不到95%以上的县(区)、乡(镇)、林 业管理局和林场,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二)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造林项目予以批准的,对审批单位主管人给予行政 警告处分。
  (三)未经审批单位批准随意改变项目计划内容而发生造林质量事故的,对县(区)、乡( 镇)政府、林业管理局、林场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视其责任分别给予 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
  (四)不按科学进行设计,外业调查项目不齐全,面积量算不准确,林种、树种选择不当, 整地、造林密度、造林时间、技术措施不合理,因此而发生一般造林质量事故的,对设计负 责人、设计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责令设计单位退还设计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对设计 负责人、设计人员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取消设计资格,责

娄底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湖南省娄底市人民政府


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娄底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

娄政发〔200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教兴娄”战略的实施,市政府特制订了《娄底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娄底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根据原娄底地区行署办公室1997年9月9日修订的《娄底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新修订)



第一条 为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公民和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娄底市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市科学技术奖)。市科学技术奖包括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以前的科技兴娄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三条 市科学技术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速科教兴娄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市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五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科技成果管理与技术市场科负责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六条 设立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由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负责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第七条 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下列公民: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要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大成就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第八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下列公民、组织:

(一)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方面做出重大技术发明,经实施后,创造出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二)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经实施应用,创造出显著经济效益的;

(三)在转化、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四)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对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经实践检验,创造出显著社会效益的;

(五)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者省内领先水平,创造出显著经济或者社会效益的;

(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

(七)在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经实践检验,创造出显著社会效益的。

第九条 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不分等级。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人。

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30项。

第十条 市科学技术奖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市人民政府工作机构、直属和行业主管部门;

(三)经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推荐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

第十一条 推荐单位推荐市科学技术奖候选对象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二条 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规则和标准对推荐材料作出评审结论,并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评选采用记名投票方式,一等奖必须三分之二以上委员通过,二、三等奖必须半数以上委员通过。

市科学技术奖的具体评审规则和标准由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规定。评审应当坚持标准、宁缺勿滥。

第十三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提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决议进行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报请市长签署,颁发证书和奖金,授予“娄底市劳动模范”或者“娄底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十六条 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奖金数额为每人20万元(其中1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1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研经费)。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为: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获奖项目的奖金不重复发放,已获奖项目又获得高一级别奖励的,其奖金只发差额部分。

市科学技术奖奖励经费由市财政预算安排。

第十七条 参与市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和有关工作的人员应当对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守秘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参加评审工作的资格,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十九条 推荐单位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取消推荐资格;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报请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市人民政府其他组成部门、直属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不得设立科学技术奖。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一项科学技术奖。具体办法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报市科学技术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

1997年9月9日原娄底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发布的《娄底地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同时废止。





国境卫生检疫单位财务管理办法

卫生部 财政部


国境卫生检疫单位财务管理办法

1985年1月1日,卫生部、财政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国境卫生检疫单位(以下简称“检疫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国境卫生检疫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检疫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检疫单位的财务管理,促进检疫事业的发展,根据《会计法》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结合检疫单位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境卫生检疫单位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的执法单位,依法对入出境的人员和交通工具、运输设备、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实施医学检查、疫病监测和必要的卫生处理,并对国境口岸、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查和卫生监督、签发有关卫生检疫证件等,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传出,保持国境口岸和交通工具有良好的卫生状态,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国家主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实施卫生检疫,按照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并根据国务院卫生、财政、物价行政部门共同制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第三条 检疫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利用货币形式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管理。包括合理组织收入,努力节约开支,正确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遵守财经纪律,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认真编制预决算;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制;做好财务监督、检查和财务分析工作;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济决策;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条 检疫单位财务管理的范围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等。
第五条 检疫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在所长直接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工作”。具备条件的大中型单位可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要正确处理好集中管理与分工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并处理好同有关单位的财会关系。
第六条 检疫单位财务管理必须接受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监督。接受财政、审计、物价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财务机构和财会人员
第七条 为了对检疫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进行统一领导,应根据检疫单位的规模、人员编制,检疫业务量大小以及担负会计工作任务的多少,设置相应独立的一级财务机构。单位规模较小、未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的检疫所,应配备专职的会计和兼职出纳办理会计工作,在财务职权管理范围内相对独立地处理日常会计事务。
第八条 检疫单位财会人员的编制,根据各单位批准设立的财务机构规模和会计业务工作量的大小进行配备。
设有监测体检门诊的单位,应配备收费员或兼职收费员。视工作量的多少,比照医院门诊收费处的人员编制配备。
符合配备审计人员的单位,应按规定另配审计人员。
检疫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药品会计、基建会计、食堂会计纳入相应的科室人员编制,行政上归各部门领导,业务上受财会部门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 各单位应当选派政治、业务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人员担任财会工作,并加强业务培训。领导应关心他们的生活待遇,保证财会工作时间,及时评定技术职称,充分调动和保护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对财会工作有显著成绩的人员,应当表扬和奖励。
财会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搞好服务,为发展检疫事业作出贡献。
第十条 各单位的财会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要随意调换。财务机构负责人或财会主管人员的任免,应经过上级主管单位的同意。一般财会人员调动,要经过财会主管人员的同意。对不宜担任财会工作的人员,上级主管单位有权责成所在单位予以调换。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错误处理,上级主管财务部门有权责成单位予以纠正。
第十一条 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划分是:各单位领导对财会工作负总责任,经常督促、检查、指导、帮助、保障财会人员依法正确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权限;财会主管人员根据各项政策、制度、规定,负责具体组织领导;财会人员在财会主管人员的直接领导下,根据财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制度,办理财会工作。
各单位的行政领导人、财会主管人员和财会人员,在执行财政、财务制度方面,对国家负责。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权制止,并检举揭发。
第十二条 根据检疫单位的情况,财会工作的岗位一般可分为:财务主管、会计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收入核算,支出核算,体检,门诊收费,药品材料核算,审核等。财务岗位的设置,应根据单位的大小,业务量繁简情况,本着明确分工,密切协作的原则来确定,可以一岗一人,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收入、费用、债权、债务管理、帐簿登记以及审核工作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三条 根据现行检疫单位行政管理体制,检疫单位的预算体系分为二级预算单位、三级预算单位、四级预算单位和报销单位四种。卫生检疫总所是二级预算单位,负责向卫生部计划财务司领报经费和转拨三级单位经费;向卫生检疫总所领拨经费的检疫单位为三级预算单位;向三级预算单位领报经费的为四级预算单位。对人员较少、规模小的检疫单位,实行收入上交,支出报销,财务不独立核算的单位称报销单位。
第十四条 国家对检疫单位实行“全额管理,差额(定额)补助的预算管理”办法。即采取核定收支,差额(定额)补助,增收节支留用,减收超支不补。对有条件逐步向自收自支管理过渡的单位,在规定年限内达到经济自立,实行自收自支管理。对收大于支较多的单位,在核定其收入时,应规定其收入的一部分上交主管部门统筹使用。实行自收自支的单位其单位性质不变,仍属预算内单位,职工的工资、福利、奖励等均执行检疫单位的规定。各检疫单位都必须按规定编报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和决算,接受财政监督。
第十五条 预算管理的原则
一、计划管理。各单位都要编制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将全部收入和支出列入计划之内,由主管部门报经财政部门审查、核定当年的预算差额补助,据此执行。
二、自求平衡。各单位年度预算收支计划核定后,在计划执行中都要自求平衡。年终,增收节支留用,短收超支不补,收支结余全部留归单位,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三、增收节支。必须按政策、规定,确定收费标准。要求通过扩大为社会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努力增加收入。一切开支必须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执行各项标准、制度,自筹基建必须经批准列入基建计划,购买专控商品必需按规定报批。
四、合理分配。职工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等必须按国家规定发放。在保证事业计划,工作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年终结余,可以按规定提取基金。
第十六条 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预算资金,各项收入要进行正确的测算,各项支出要合理安排,防止“宽打窄用”。
二、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本单位的需要,又要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解决好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凡上级下达了控制指标的,在编制预算时一般不应突破。
三、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在编制预算时必须精打细算,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压缩非业务性支出,尽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四、坚持划清资金渠道,属于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应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属于专用基金开支的,应列入专用基金预算;属于专项资金开支的,应列入专项资金预算;属于借款项目,应单独申请,不得列入预算内。
第十七条 预算编制的方法
差额单位的预算分为差额补助预算、专用基金预算和专项补助预算三部分,应分别编制,报上级单位审批。差额补助预算根据业务收入,业务支出计算;凡是有定员定额的项目,应按定员定额计算;凡有规定标准的项目,应按规定标准计算;凡没有定员定额的项目可根据上年执行情况,并考虑年度计划增减变化情况测算。专用基金预算应按规定比例计算收入,按规定的用途安排支出。专项补助预算应根据维修计划和装备计划单独编报,专用基金和专项补助可以统筹使用,能先在专用基金解决的项目,先在专用基金中安排。
第十八条 预算编制的程序
一般先由基层预算单位提出下年度的预算建议数,并逐级审核上报,然后由财政部门下达预算指标控制数,并逐级分配下达到基层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根据控制指标正式编制预算,逐级上报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核定预算。
拟定年度预算应由所长或总会计师审查,并经所务会议通过。
第十九条 预算确定后,各单位应编制季度用款计划,报主管部门核定后,作为拨款的依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办理追加预算。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拨款,采取按季度拨款的办法,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25日前,预拨下一季度的用款,外埠单位可适当提前。
第二十一条 检疫单位收入预算的编制
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参考上年的实际水平和本年度检疫业务量和收费标准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
一、业务收入
1.检疫业务收入。应参考上年检疫的船舶、飞机、交通工具的次数和逐年增长率来确定。
2.传染病监测收入。传染病监测包括体检、预防接种、门诊、巡回医疗等。应参考上年度传染病监测收入的基础,结合本年度新增项目计算。
3.卫生监督收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出口数量不断增多。收入应比上年有所增加,在上年的基础上考虑上列因素后确定。
4.检验收入。在上年度检验收入的基础上结合本年度新增检验项目计算。
5.其他业务收入。按上年的实际收入数加上本年度可增加收入因素计算。
二、其他收入。预算编制应参照上年实际情况,并根据预算年度有关因素计算。
三、拨入差额补助费。根据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补助指标编制。
第二十二条 检疫单位支出预算的编制
支出预算应本着需要与可能,工作任务、人员的增减变化,定额标准和物资供应计划及价格变化等情况编制。内容包括:
1.工资。包括国家和集体人员的工资。根据预算年度平均职工人数和上年末平均工资水平,并按国家规定的调资因素计算。
2.补助工资。根据预算年度单位职工人数和有关定额标准计算。
3.职工福利费。根据预算年度单位职工人数,按国家规定的开支标准和提取额度及有关因素计算。
4.离退休人员费用。根据预算年度单位离退休人数及国家有关开支标准计算。
5.公务费。根据预算年度单位平均职工人数和上年度人均实际支出水平和预算年度业务发展情况,比照定额标准计算。
6.一般修购费。按业务收入和上级核定的提取比例计算。
7.大型设备更新维护费。按设备原值和使用年限的比例提取。
8.折旧费。按固定资产原值和年折旧率计算。
9.租赁费。按房屋设备需要开支的租金计算。
10.业务费。在上年度支出数的基础上,根据预算年度业务工作量计划合理计算。
11.药品费。根据药品收入预算和规定的药品加成率计算。
12.卫生检验材料。根据检疫、检验的业务工作量和上年的开支水平确定。
13.其他费用。参考上年度实际支出及预算年度有关因素编制。
14.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四种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根据当地政府规定的标准按本年度预计平均职工人数计算。
第二十三条 检疫单位的大修大购可以申请专项补助,单独编制大修大购计划。
第二十四条 检疫单位可以设置一般修购基金,大型设备更新维护基金,事业发展基金,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等。自收自支的单位可建立折旧基金。并按用途编制收支计划。
第二十五条 为了调动单位领导和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应对正常经费实行预算包干办法。包干的形式可以采取“核定基数比例递增”、“包死基数一定几年”、“核定基数比例递减”等多种形式。
第二十六条 检疫单位必须根据编制决算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地编报年度决算,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写出分析说明,经财会主管和单位领导审查签章后上报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年终结余的计算和分配:检疫单位的年终结余指业务收入加拨入差额补助费减业务支出后的余额,按规定转入专用基金,其分配比例由上级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另行规定。专项收支结余,应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

第四章 收入管理
第二十八条 检疫单位收入包括业务收入、拨入差额补助费、专用资金收入、拨入专项资金、调剂收入、其他收入等。
检疫单位的业务收入包括:检疫收入、卫生监督收入、传染病监测收入、检验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这些收入是为了保障正常业务的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向服务对象收取的有偿服务费用。它是检疫单位重要的资金来源。
拨入差额补助费,是指财政机关或上级单位对差额单位的预算拨款。
调剂收入,是指收到上级主管部门将集中来的有关检疫单位的收入进行再分配后,拨给下属单位的款项。
专用资金收入和拨入专项资金详见本办法第八章。
其他收入,包括:废品变价收入、进修培训收入、附属单位收入、业余劳动收入、科技咨询收入、非医学昆虫杀灭收入、外出服务收入、交通费收入等。
第二十九条 收入管理的原则:检疫单位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人力、设备和技术条件,扩大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做到应收则收,应收不漏。对没有统一规定收费标准的检疫项目,可参照当地的收费标准制定该项目的收费标准,并向当地物价部门申报审批。
第三十条 建立和健全收入凭证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定额有价凭证的管理工作。严格凭证的印刷、保管、编号、领发、登记、销号等制度。
第三十一条 检疫业务收费原则上当日发生的收入当日入帐,报帐单位也应及时上交收入款项。
第三十二条 检疫单位监测门诊药品零售价格应按当地医药公司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检疫单位开展业余医疗服务,各种承包责任制等所取得的收入均应纳入预算内管理,进行统一核算。
第三十四条 检疫单位招待所等附属的服务单位,应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上缴主管单位的纯收入可列入其他收入。

第五章 支出管理
第三十五条 检疫单位的支出,是检疫单位业务活动正常开展所必须的物质保证。支出管理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政规章制度,按照核定的预算,本着少花钱、多办事、把事办好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
第三十六条 支出管理的原则
一、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所规定的用途,建立健全必要的支出管理制度和手续,讲求资金使用效果。
二、严格执行国家的财政、财务制度规定,开支标准及开支范围。
三、各项资金的使用要划清渠道,分别列支。
四、购置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和大型修缮,要求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安排专项预算。
第三十七条 支出管理方法
一、统一领导。检疫单位的各项支出要在所长统一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二、分级归口管理,检疫单位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预算,分级归口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按有关制度规定及定额标准,实行指标控制,各项支出报销凭证要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以资证明。
三、经年度预算安排的各职能科室的开支,要事先提出使用计划交财务部门审核后执行。涉及开支计划调整,设有一级财务机构的单位,在预算范围内由财务部门审批,未设一级财务机构的,应由财务部门提出意见由所领导审批,超预算或计划外开支,要由有关科室提出书面报告,交财务部门审核后,由所长批准执行。
四、支出管理的要求
1.人员经费(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劳动工资计划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2.公务费,应严格按照核定的预算,采取定额管理办法控制支出。
3.业务费,应在保证业务需要的基础上,采用确定消耗定额和消耗比例以及“以收定支”等办法进行管理。
第三十八条 社会集团购买力的管理
一、社会集团购买力是指社会集团(包括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用公款在市场上购买供集团消费的非生产性商品的资金。
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管理
1.检疫单位每年要按规定编报购买力计划,报经授权的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机关批准下达控购指标后,在控制指标内购买专控商品。
2.执行控购指标中如发生特殊情况,指标不足时,应逐级上报申请追加。
3.属于国家规定的专控审批商品,必须报当地社会集团购买力控购办审批。
4.财会部门要建立社会集团购买力辅助帐,认真登记集团购买力的品名、规格、数量、金额,并按国家在各种时期颁布的专控商品的品种调整辅助帐记帐内容。
5.按月、季、年度向社会集团购买力控购办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社会集团购买力执行情况报表。

第六章 财产物资管理
第三十九条 检疫单位的财产物资,是完成国境卫生检疫任务必需的物质条件。管好用好国家的财产物资,是贯彻勤俭办事业,节约经费的重要环节。各单位对财产物资管理应实行“统一领导、计划供应、定额配备、归口负责”的原则。各单位应建立必要的财产物资管理办法,做到既要保证业务需要,又要防止积压、浪费和损失。
检疫单位财产物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材料管理、药品管理。
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必须加强领导,建立机构或配备专管人员。财产物资管理部门或专管人员在业务上受财务部门监督指导。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必须分工明确,密切合作,严密手续,定期对帐,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第四十条 固定资产管理
一、固定资产核算起点
一般设备单价在50元以上,耐用时间和1年以上的,都属于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单价虽不满50元,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财产,也应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专用设备单价在200元以上,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或低于200元的大量同类专用设备均应进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二、固定资产分类
第一类:房屋和建筑物
第二类:贵重仪器设备
第三类:一般专用设备类
第四类:家具
第五类:被服装具
第六类:交通工具
第七类:图书
第八类:其他设备类

三、固定资产购置
固定资产的购置应本着勤俭节约精神,根据业务需要,在考虑充分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同业务部门研究确定。不得盲目采购,造成积压。
各固定资产专管部门或专管员,必须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验收、领发、保管、调拨、登记、检查和维修制度。做到家底清楚,帐实相符,物尽其用。
四、固定资产的计价
1.新建、购进和调入的固定资产分别按造价、购价和调拨价入帐。按规定支付的购置附加费计入固定资产总值内。
2.自制固定资产,按开支的工、料、管理费用的总值入帐。
3.无偿调入和捐赠的固定资产,能查明原价的按原价入帐;不能查明原价的,可参照同类产品估价入帐。
4.调出、变卖和报废的固定资产,都按帐面原价核销。
第四十一条 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
固定资产的帐务核算,应本着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简化手续的原则,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只设一套帐,由会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分别掌握核算,尽量避免重复记帐。会计部门一般只控制固定资产总值,根据固定资产分类目录设置帐户,只记金额,不记数量。管理部门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帐按类分品种记载固定资产的进出、余存的数量和金额,并根据固定资产在用在库的分布情况,按使用单位或个人建立一套必要的固定资产领用登记簿(卡),领用登记簿(卡)上记实物数量,不记金额,并定期与各单位或领用人核对。
第四十二条 固定资产的清点
固定资产每年必须全面清点一次。清点时,以财产管理部门为主,由财会部门和职工代表参加。清点结果,要报告单位负责人。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帐务处理。
固定资产的报拨、报损和调拨原则
1.确实不能再使用和修复的固定资产,一般设备,由财产管理部门报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作报废核销。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由单位报主管部门批准后作报废核销。
2.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制,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调拨必须经主管部门批准。
各单位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留给本单位,作为重置固定资产之用,均纳入“专用基金”核算。
第四十三条 固定资产折旧
一、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自收自支的检疫所可按在用固定资产的帐面原值提取折旧基金。
二、土地、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三、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计算公式为:
1--预计净残值率
固定资产折旧率=--------------------
规定的折旧年限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率

四、固定资产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
五、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比例,一般在原价的3%至5%范围内确定。
六、固定资产折旧按分类计提,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根据实物磨损和自然损耗的价值大小确定。对于技术发展较快的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等,可适当考虑无形损耗的因素。
第四十四条 材料管理
一、材料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
二、各单位应当加强材料的定额管理,逐步建立材料储备定额,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重点实行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三、对于耗用材料不多,通常只是买多少用多少的单位,一般可不进行材料核算,购进材料直接列为有关费用支出。
四、材料要按照“计划采购,定量定额供应”的办法进行。先由用料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用料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库存情况编报采购计划,经财会部门审核后报单位领导人批准方能进行。防止盲目购进,造成积压、浪费。
五、必须严格材料的验收、进出库、保管制度。对于易燃、有毒危险品,要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妥善管理,与其他材料分处存放。领用、剩、废都必须严密手续。
六、材料价格的核算。购进材料一般按实际价格计算。购入、调入材料,分别按购价和调拨价格记帐,发出、报损和清点中多出或短少的材料,按库存平均价格记帐;购入、调入材料的运杂费,均不计入材料价格,可直接列为经费支出。自制材料,应按自制材料费的实际费用计价。
对于材料收发业务量大,材料品种较多的单位,也可采用计划价格核算。计划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定期摊入材料成本,作减少或增加有关支出处理。
七、各单位材料的帐务核算,应当避免重叠,财会部门和材料管理部门只设一套帐。财会部门在总帐上设立“库存材料”、“卫生检验材料”科目,核算材料总值。材料管理部门设置材料明细帐,按类立帐,按品名和规格分户,具体核算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和金额。
八、材料的购进、发出的帐务处理,财会部门和管理部门均按有关规定办理,相互之间要定期核对帐目。各单位批准处理的材料变价,一方面减少库存材料,另一方面作业务支出的其他费用处理。属于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损失的材料,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核销。
九、材料的管理,每年均应全面清点一次,清点中发现的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 药品管理
一、按照核定的药品周转金组织药品储备。
二、药品的购进和领用,必须健全出入库手续,定期进行盘点。对盘盈、盘亏的药品要查明原因,及时进行帐务处理。
三、会计核算上实行“金额管理,重点统计,实耗实销”的办法。
1.“金额管理”是按购进价或零售价进行金额核算,控制药品在门诊流通的全过程。“重点统计”是指药房对各种毒、麻、剧、限及稀缺贵重药品的领退、销售、消耗、结存都必须按数量进行统计。“实耗实销”是指药房必须根据实际销售、消耗的药品按金额列报支出。
2.检疫单位监测门诊应设置“药库药品”、“药房药品”、“药品进销差价”三个总帐科目。药库药品按批发价或实际购进价计价,药房药品按零售价计价。
3.必须正确地核算药房药品的进出情况,并按月计算药品综合加成率或差价率,核算药品费用并结转支出,同时结转已实现的药品进销差价。
4.计算药品消耗的方法:
(1)按综合加成率公式计算
先求药品综合加成率,公式:
药品综合加成率=
本月药品进销差价金额
----------------------------------------×100%
本月药房药品金额--本月药品进销差价金额
本月药品实际消耗=本月药品收入÷(1+加成率)
本月实现的药品进销差价:
本月实现的
药品进销差价=本月药品收入--本月药品实际消耗数
(2)按药品差价率公式计算:
先求药品综合差价率,公式:
药品综合
药品进销差价金额
差价率=----------------×100%
药房药品金额
本月药品已实现差价:
本月药品已实现差价=本月药品收入×差价率
本月药品实际消耗:
本月药品
实际消耗=本月药品收入--本月药品已实现差价

第七章 货币资金管理

检疫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包括:银行存款管理、现金管理、有价证券管理。
第四十六条 银行存款管理
一、检疫单位的各项资金往来,都必须存入银行。
二、差额管理单位和自收自支管理单位的全部资金在银行开立一个“银行存款”户。
三、一切国家资金都不准以个人名义在银行开户存取,也不得作为“储蓄存款”,用储蓄所折子存取款项。
四、严格遵守国家银行的各项结算制度和现金管理制度,接受银行监督。
五、银行帐户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准出租、出借、套用或转让。
六、严格加强支票管理,不得签发空头、空白支票。确实需要签发空白支票时,支票存根应由领取人签章。作废的支票和支票存根要妥善保管和处理。
七、各单位应按月和开户银行对帐,保证帐帐、帐款相符。
第四十七条 现金管理
一、各单位的现金收付应当严密手续,加强管理,保证安全。指定专职或兼职出纳员办理。
二、各单位库存现金,应按核定的备用金定额库存。现金收付,除发给个人的工资补贴,预借自带的旅差费,以及支票起点以下的零星现金支付外,其他一切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调拨等结算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帐结算,不得直接用现金收付。
三、各单位收入的现金要当日存入银行,不许坐支,不得以白条抵库。每日业务终了前结清当天帐目,必须帐款相符。
四、各单位都在“资金结存类”科目中设置“库存现金”总帐科目。现金出纳帐必须逐单登记,不得汇总记帐。
第四十八条 有价证券管理
一、有价证券是国家和国营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信用凭证。一般包括“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和“其他债券”四种。
二、检疫单位可按国家规定购买各种有价证券。
三、购买的各种有价证券,应当作为货币资金妥善保管,保证帐券相符。
四、检疫单位购买的有价证券,都作为有价证券库存处理,不作“实际支出数”报销,也不能摊入成本费用;兑付或收到的有价证券本金,作为购买时的自有资金收入处理;利息部分,列本单位的“其他收入”科目处理。
五、为了核算检疫单位有价证券的收付结存,设置“有价证券”总帐科目。有价证券利息收入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第四十九条 外汇管理
一、检疫单位在对外检疫业务中按国家的规定收取的外汇,属非贸易外汇收入,应列入预算管理,按规定留成和使用。
二、检疫单位可根据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及地方外汇管理局的规定,在中国银行开设“现汇帐户”或“外汇限额帐户”。一切外汇收入均要通过银行帐户管理。
三、严禁私自买卖外汇、截汇、套汇、逃汇。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调换外汇或外汇兑换券。
四、检疫单位必须定期向主管部门编报外汇报表。使用外汇时,要经主管部门批准申请到用外汇指标时方能使用。
五、检疫单位留成的外汇,主要用于购置检疫仪器设备和供科研使用的仪器设备。

第八章 专项资金、专用基金、事业储备周转金管理
第五十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
一、专项资金指由财政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规定的指定用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资金。检疫单位的专项资金,主要是用于大修、大购的资金。
为了单独核算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在会计上设置“拨入专项资金”“拨出专项资金”(主管单位用),“专项资金支出”三个总帐科目。
二、各单位需要使用的专项资金,向主管部门申报“专项资金申报表”;经批准后拨款专款专用。
三、专项资金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定期上报“专项资金追踪反馈情况表”,以反映项目进展情况,资金运用情况,存在问题等,使上级单位能及时了解专款的使用情况。
四、项目完成后,要向上级单位报送“专项资金验收审批表”,以反映项目完成时间、效益、资金结余超支情况。专项资金如有结余,经批准留给单位的可以转入“结余”科目。
第五十一条 专用基金管理
一、专用基金是指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转入的单位自有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二、检疫单位的专用基金包括一般修购基金、大型设备更新维护基金、折旧基金、事业发展基金、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
三、各项基金的提取
1.一般修购基金,从业务收入中提取。各单位可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提出提取比例,报检疫总所批准后按规定提取,提取数列支出。
2.大型设备更新维护基金,是为解决大型设备的更新维护而设置的基金,它可以按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提取,其提取数列支出。
3.折旧基金,指收大于支的单位经主管部门批准按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提取的折旧资金。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参照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通知精神办理。
4.“事业发展基金”、“福利基金”、“职工奖励基金”,均从“收支结余”中提取,其提取比例,由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按各单位具体情况核定。
四、专用基金的提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办理,不得超额提取;使用时必须贯彻专项专用的原则,并防止任意扩大消费基金的支出。
第五十二条 事业储备周转金的管理
一、事业储备周转金是指维持正常业务活动而设置具有专门用途的,可以不断循环使用的资金,主要包括药品、材料的周转金。
二、事业储备周转金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共同核定,新建单位由财政核拨。原有单位的周转金不足,首先从本单位的事业发展基金中补充,确实有困难的,由财政和主管部门逐年拨给。
三、药品、材料周转金的核定方法,一般以上年最高两季的药品、材料实际消耗金额为计算基础,求出每日消耗量,再乘以规定的储备天数计算。
四、储备天数的确定应根据前后两次供应间隔期,再加上一定的保险储备期计算。

第九章 往来款项和应缴预算收入管理
第五十三条 往来款项管理
往来款项是在资金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暂存暂付,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和借入借出等结算款项,应严格控制,及时结算。
一、各单位的暂付款必须遵守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加以控制,不能乱挪乱用资金。暂付款应根据受款单位的收据或收款人的借款收据,经会计主管人员审签和单位领导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后办理。暂付款应及时结清,前借未清的,原则上不办理第二次借款。
暂付给所属报帐单位的备用金,要定期结报,年终时,备用金原则上全部结清收回,下年另行拨付。
二、各项暂存款、保管款要注意及时清理归还,不得长期挂帐。代管经费要按照委托单位的规定,办理支付并及时结报。
三、对预收预付和借入借出款,必须严格按照签具的合同的协议执行。
四、检疫单位因短期周转需要,确实有偿还能力的,可向财政部门申请借用“社会文教行政事业周转金”。
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关于社会文教行政事业周转金的设置、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为了改革财政资金的分配办法,支持事业的发展,对有偿还能力的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可以向财政部借用周转金。借款时必须填制“社会文教行政事业周转金借款合同书”,要做到有借有还,按期归还。用款单位要按合同期限主动还款,逾期不还者,超过半年以上不还者,财政部门从其当年经费中扣还。
第五十四条 应缴预算收入的管理
一、检疫单位的应缴预算收入指应缴预算的罚没收入和其他应上缴的收入。
二、对于应上缴的收入,应按时足额上缴,不得暂存不缴,不得挪用,也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坐支。应缴预算收入,应及时上缴到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填具“国库缴款书”集中缴入当地国库。

第十章 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
第五十五条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是利用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等资料以及对预算、计划执行的实际情况,对单位财会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财务分析可以改善财务管理,促进业务计划的实现;维护财经纪律,保证财政、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掌握财务活动规律,运用规章制度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定员定额的分析;收入的分析;支出的分析;资金运用效益的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反映单位业务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效果。
四、财务分析应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经常的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形式上可采用“全面分析”、“部分分析”、“专题分析”、“定期分析”或“不定期分析”等。要求做到分析及时,态度严谨,数据真实,工作细致,结论准确。
五、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采用三种方法:比较法、连环替代法(因素分析法)、差额计算法。检疫单位的财务分析,一般可采用比较法,但年终财务分析时,应在对比较法分析的前提下,运用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予以剖析,以较全面地反映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五十六条 财务监督
一、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政监督的基础。
二、财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国家预算的实现;提高资金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维护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三、财务监督要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以及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开展监督。
四、财务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财务收支、财产物资管理、开支标准、开支范围、以及收费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的监督。
五、财务监督的形式采取事前监督、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事后监督。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已经上划中央管理的国境卫生检疫所(站)。未上划的卫生检疫所(站)可参照执行。
第五十八条 各检疫单位可依照本办法,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1989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第六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卫生部负责解释。
附件:
一、财政部关于发布《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二、财政部颁发《文教科学卫生单位、行政机关“预算包干”办法》的通知。
三、财政部颁发《关于社会文教行政事业周转金的设置、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四、财政部颁发《关于社会文教行政专项资金实行追踪责任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五、国务院发布《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和财政部关于发布《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施行细则》的通知。
六、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和财政部关于颁发《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
七、卫生检疫单位收支预算表、大型修理费预算明细表和大型设备购置预算明细表。
年卫生检疫单位财务收支预算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编 制 单位:元
--------------------------------------------------------------------------------------
科 目 名 称 |上年执行数|本年预算数|上级核定预算数|计算根据和说明
----------------------------|----------|----------|--------------|----------------
一、收入合计 | | | |
----------------------------|----------|----------|--------------|----------------
(一)业务收入 | | | |
----------------------------|----------|----------|--------------|----------------
检疫收入 | | | |
----------------------------|----------|----------|--------------|----------------
传染病监测收入 | | | |
----------------------------|----------|----------|--------------|----------------
疾疾监察门诊收入 | | | |
----------------------------|----------|----------|--------------|----------------
卫生监督管理收入 | | | |
----------------------------|----------|----------|--------------|----------------
检验收入 | | | |
----------------------------|----------|----------|--------------|----------------
其他业务收入 | | | |
----------------------------|----------|----------|--------------|----------------
(二)其他收入 | | | |
----------------------------|----------|----------|--------------|----------------
(三)拨入差额补助费 | | | |
----------------------------|----------|----------|--------------|----------------
(四)调剂收入 | | | |
----------------------------|----------|----------|--------------|----------------
(五)下级上交收入 | | | |
----------------------------|----------|----------|--------------|----------------
二、支出合计 | | | |
----------------------------|----------|----------|--------------|----------------
(一)业务支出 | | | |
----------------------------|----------|----------|--------------|----------------
工资 | | | |
--------------------------------------------------------------------------------------
--------------------------------------------------------------------------------------
补助工资 | | | |
----------------------------|----------|----------|--------------|----------------
职工福利费 | | | |
----------------------------|----------|----------|--------------|----------------
离退休人员费用 | | | |
----------------------------|----------|----------|--------------|----------------
公务费 | | | |
----------------------------|----------|----------|--------------|----------------
一般修购费 | | | |
----------------------------|----------|----------|--------------|----------------
大型设备更新维护费 | | | |
----------------------------|----------|----------|--------------|----------------
折旧费 | | | |
----------------------------|----------|----------|--------------|----------------
租赁费 | | | |
----------------------------|----------|----------|--------------|----------------
药品费 | | | |
----------------------------|----------|----------|--------------|----------------
医用卫生材料费 | | | |
----------------------------|----------|----------|--------------|----------------
业务费 | | | |
----------------------------|----------|----------|--------------|----------------
其他费用 | | | |
----------------------------|----------|----------|--------------|----------------
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 | | | |
----------------------------|----------|----------|--------------|----------------
(二)上交上级支出 | | | |
----------------------------|----------|----------|--------------|----------------
(三)调剂支出 | | | |
----------------------------|----------|----------|--------------|----------------
(四)拨出差额补助费 | | | |
----------------------------|----------|----------|--------------|----------------
三、结余 | | |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主管 制表
年大修(大购)预算明细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编制 金额单位:元
------------------------------------------------------------------------------------------------
|数|单| | 其中: | |
项 目| | |预算数|------------------------------------------|上级核定预算数|说 明
|量|价| |当年指标安排数|上年结转专项资金|专用基金| |
--------|--|--|------|--------------|----------------|--------|--------------|----------
| | | | | | |
--------|--|--|------|----------------------------------------------------------------------
| | | | 编表说明:一、本表为编制大型修缮和大型设备购置费预算的通用表格。
--------|--|--|------| 二、编制大型设备购置预算时应分别列出专业设备和一般设备。
| | | | 单价在1000元以上的设备应分别列出项目,并在说明栏内
--------|--|--|------| 说明已预付款、交货日期及订购合同等情况。
| | | | 三、编制大型修缮费预算时应分别列出房屋修缮和设备修理。单
--------|--|--|------| 项工程在5000元以上的分别列出项目,并在说明栏内说明
| | | | 预付款、工程进度等情况。
--------|--|--|------|
| | | |
--------|--|--|------|
| | | |
------------------------------------------------------------------------------------------------
单位负责人 财务主管 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