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电影管理条例(2001年)

时间:2024-05-10 17:23:1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3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电影管理条例(2001年)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2号)

  《电影管理条例》已经2001年12月12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朱镕基

  二00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电影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电影行业的管理,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专题片等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出口、发行和放映等活动。

  第三条 从事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出口、发行和放映等活动,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第四条 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电影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电影的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电影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影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家对电影摄制、进口、出口、发行、放映和电影片公映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电影片的摄制、进口、发行、放映活动,不得进口、出口、发行、放映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片。

  依照本条例发放的许可证和批准文件,不得出租、出借、出售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转让。

  第六条 全国性电影行业的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在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指导下,实行自律管理。

  第七条 国家对为电影事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电影制片

  第八条 设立电影制片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电影制片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

  (三)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五)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场所和设备;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审批设立电影制片单位,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制定的电影制片单位总量、布局和结构的规划。

  第九条 申请设立电影制片单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审批。

  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电影制片单位的名称、地址和经济性质;

  (二)电影制片单位的主办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及其主管机关;

  (三)电影制片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的姓名、住址、资格证明文件;

  (四)电影制片单位的资金来源和数额。

  第十条 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设立电影制片单位的申请书之日起9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给《摄制电影许可证》,申请人持《摄制电影许可证》到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电影制片单位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二条 电影制片单位变更、终止,应当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依法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十三条 电影制片单位可以从事下列活动:

  (一)摄制电影片;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作本单位摄制的电影片的复制品;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发行本单位摄制并被许可公映的电影片及其复制品;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口本单位摄制并被许可公映的电影片及其复制品。

  第十四条 电影制片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证电影片的质量。

  第十五条 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电影片,依法享有著作权。

  第十六条 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独立从事电影摄制业务,须报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持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电影制片单位以外的单位经批准后摄制电影片,应当事先到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领取一次性《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并参照电影制片单位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投资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电影制片单位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可以与境外电影制片者合作摄制电影片;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与境外电影制片者合作摄制电影片。

  电影制片单位和持有《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单位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到境外从事电影片摄制活动。

  境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独立从事电影片摄制活动。

  第十九条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应当由中方合作者事先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发给申请人一次性《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申请人取得《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后,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规定签订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合同。

  第二十条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需要进口设备、器材、胶片、道具的,中方合作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进口或者临时进口手续。

  第二十一条 境外电影制片者同中方合作者合作或者以其他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摄制电影片,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二十二条 电影底片、样片的冲洗及后期制作,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完成。有特殊技术要求确需在境外完成的,应当单项申请,报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后,按照批准文件载明的要求执行。

  第二十三条 电影洗印单位不得洗印加工未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或者《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单位摄制的电影底片、样片,不得洗印加工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拷贝。

  电影洗印单位接受委托洗印加工境外的电影底片、样片和电影片拷贝的,应当事先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并持批准文件依法向海关办理有关进口手续。洗印加工的电影底片、样片和电影片拷贝必须全部运输出境。

第三章 电影审查

第二十四条 国家实行电影审查制度。

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以下简称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供科学研究、教学参考的专题片进口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进口电影资料片,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电影片禁止载有下列内容: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电影技术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第二十六条 电影制片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负责电影剧本投拍和电影片出厂前的审查。

电影制片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对其准备投拍的电影剧本审查后,应当报电影审查机构备案;电影审查机构可以对报备案的电影剧本进行审查,发现有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禁止内容的,应当及时通知电影制片单位不得投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电影制片单位应当在电影片摄制完成后,报请电影审查机构审查;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应当在办理电影片临时进口手续后,报请电影审查机构审查。

电影审查收费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八条 电影审查机构应当自收到报送审查的电影片之日起30日内,将审查决定书面通知送审单位。审查合格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电影制片单位或者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应当将《电影片公映许可证》证号印制在该电影片拷贝第一本片头处。 审查不合格,经修改报送重审的,审查期限依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重新计算。

第二十九条 电影制片单位和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对电影片审查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审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电影复审机构申请复审;复审合格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第四章 电影进口出口

第三十条 电影进口业务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指定电影进口经营单位经营;未经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电影进口业务。

第三十一条 进口供公映的电影片,进口前应当报送电影审查机构审查。

报送电影审查机构审查的电影片,由指定的电影进口经营单位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临时进口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电影片临时进口手续;临时进口的电影片经电影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并发给《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和进口批准文件后,由电影进口经营单位持进口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第三十二条 进口供科学研究、教学参考的专题片,进口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持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进口手续,并于进口之日起30日内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备案。但是,不得以科学研究、教学的名义进口故事片。

中国电影资料馆进口电影资料片,可以直接到海关办理进口手续。中国电影资料馆应当将其进口的电影资料片按季度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备案。

除本条规定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进口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审查合格的电影片。

第三十三条 电影进口经营单位应当在取得电影作品著作权人使用许可后,在许可的范围内使用电影作品;未取得使用许可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进口电影作品。

第三十四条 电影制片单位出口本单位制作的电影片的,应当持《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到海关办理电影片出口手续。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出口的,中方合作者应当持《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到海关办理出口手续。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素材出口的,中方合作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出口手续。

中方协助摄制电影片或者电影片素材出境的,中方协助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出境手续。

第三十五条 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等,应当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批准。

参加前款规定的电影展、电影节的电影片,须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的电影片经批准后,参展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电影片临时出口手续。参加在中国境内举办的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的境外电影片经批准后,举办者应当持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临时进口手续。


第五章 电影发行和放映

第三十六条 设立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的名称、章程;

(二)有确定的业务范围;

(三)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四)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场所和设备;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七条

 设立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设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影发行单位,应当向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申请人应当持《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十八条 设立电影放映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所在地县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批准的,发给《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申请人持《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不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十九条 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变更业务范围,或者兼并其他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或者因合并、分立而设立新的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七条或者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电影发行、放映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原审批的电影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 申请从事农村16毫米电影片发行、放映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备案;备案后,可以在全国农村从事16毫米电影片发行、放映业务。

第四十一条 国家允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电影院。

国家允许以中外合资或者中外合作的方式建设、改造电影院。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制定。

第四十二条 电影片依法取得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给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方可发行、放映。

已经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出停止发行、放映或者经修改后方可发行、放映的决定;对决定经修改后方可发行、放映的电影片,著作权人拒绝修改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决定停止发行、放映。

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作出的停止发行、放映的决定,电影发行单位、电影放映单位应当执行。

第四十三条 利用电影片制作音像制品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音像制品管理的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电影资料片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经营性的发行、放映活动。

第四十四条 放映电影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国产电影片与进口电影片放映的时间比例。

放映单位年放映国产电影片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片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

第四十五条 电影放映单位应当维护电影院的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保证观众的安全与健康。


第六章 电影事业的保障

第四十六条 国家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电影管理体制,发展电影事业。

第四十七条 国家保障电影创作自由,重视和培养电影专业人才,重视和加强电影理论研究,繁荣电影创作,提高电影质量。

第四十八条 国家建立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采取其他优惠措施,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缴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缴纳义务。

第四十九条 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资助下列项目:

(一)国家倡导并确认的重点电影片的摄制和优秀电影剧本的征集;

(二)重点制片基地的技术改造;

(三)电影院的改造和放映设施的技术改造;

(四)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电影事业的发展;

(五)需要资助的其他项目。

第五十条 国家鼓励、扶持科学教育片、纪录片、美术片及儿童电影片的制片、发行和放映。

第五十一条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行、放映电影实行优惠政策。

国家对从事农村16毫米电影片发行、放映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扶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本行政区域建设规划,应当包括电影院和放映设施的建设规划。

改建、拆除电影院和放映设施,应当报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对干扰、阻止和破坏电影片的制片、发行、放映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查处。

大众传播媒体不得宣扬非法电影。

第七章 罚则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批准不符合法定设立条件的电影片的制片、发行和放映单位,或者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电影片的制片、发行、放映单位,或者擅自从事电影制片、进口、发行、放映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经营的电影片和违法所得以及进行违法经营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摄制含有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禁止内容的电影片,或者洗印加工、进口、发行、放映明知或者应知含有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禁止内容的电影片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电影行政部门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经营的电影片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七条 走私电影片,依照刑法关于走私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海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八条 出口、发行、放映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的,由电影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经营的电影片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电影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经营的电影片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一)未经批准,擅自与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合作摄制电影,或者擅自到境外从事电影摄制活动的;

(二)擅自到境外进行电影底片、样片的冲洗或者后期制作,或者未按照批准文件载明的要求执行的;

(三)洗印加工未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的单位摄制的电影底片、样片,或者洗印加工未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拷贝的;

(四)未经批准,接受委托洗印加工境外电影底片、样片或者电影片拷贝,或者未将洗印加工的境外电影底片、样片或者电影片拷贝全部运输出境的;

(五)利用电影资料片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经营性的发行、放映活动的;

(六)未按照规定的时间比例放映电影片,或者不执行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停止发行、放映决定的。

第六十条 境外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独立从事电影片摄制活动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摄制的电影片和进行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并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未经批准,擅自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或者擅自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参展的电影片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2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未经批准,擅自改建、拆除电影院或者放映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恢复电影院或者放映设施的原状,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六十三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四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被处以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自吊销许可证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出口、发行和放映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个人违反本条例,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电影片的制片、进口、发行业务,或者擅自举办中外电影展、国际电影节或者擅自提供电影片参加境外电影展、电影节的,5年内不得从事相关电影业务。

第六十五条 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缴纳义务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补交,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所欠缴金额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第六十六条 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施罚款的行政处罚,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收缴的罚款应当全部上缴国库。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国家实行《摄制电影许可证》和《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年检制度。年检办法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2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6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转发市财政局等部门《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株政办发[2004]39号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财政局等部门《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7个文件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快和规范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市财政局等部门制订了《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关于株洲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的实施办法》、《关于企业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实施办法》、《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包括中央、省属和市属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安置富余人员,市经委等部门制定了《株洲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现将7个文件一并转发给你们,请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实施范围、标准执行,不得擅自突破。




二○○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办法
市财政局 市国土资源局 市房产局
第一条 为促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产权合理流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原则
(一)进场交易的原则。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必须进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的交易机构进行交易。
(二)公开交易的原则。产权交易要遵循自愿、诚信、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投标、挂牌、协议转让方式进行。
(三)保护职工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四)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原则。
(五)产业优先及充分就业原则。产权交易要优先转让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为职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真正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条 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程序
(一)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当制定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并报市政府或者市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转让标的企业国有产权的基本情况;
2、转让标的企业职工安置预案;
3、转让标的企业涉及的债权、债务包括拖欠职工债务的处理情况;
4、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益处置方案;
5、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公告的主要内容。
(二)国有产权交易应当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后作为交易的基准价。其中土地使用权评估结果应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核备案后,并入企业整体资产。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基准价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三)交易信息发布。国有资产持有单位委托交易机构将产权交易公告在媒体或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发布有关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广泛征集竞买人。产权交易首次公告期为20天。交易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交易标的的基本情况;
2、竞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3、其他需披露的事项。
(四)公开竞价。经公开竞价,以最高报价者为受让方,如经公开征集只有一个受让方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查并批准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五)签约成交。成交后,须订立《产权交易合同》,经国有资产持有单位和受让方签字、盖章,由产权交易机构出具《产权交易成交鉴证书》,合同方可生效。
第四条 交易双方应提供的资料
(一)国有产权持有人进行产权交易必须出示以下证件和资料,并保证真实完整:
1、产权交易申报书;
2、政府或投资主体同意转让的批文、决议、产权界定批文和合法产权归属证明文件;
3、持有人的资格证明;
4、交易标的的情况说明、资产评估报告和评估核准或备案文件;
5、产权交易机构要求出具的其他材料。
(二)产权交易竞买人在交易前,应当向交易机构提交下列文件,并保证真实完整:
1、收购意向申报书;
2、法人、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和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3、资金信用证明;
4、产权受让后的投资方向规划;
5、产权交易机构要求出具的其他材料。
第五条 受让人应按转让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将收购资金缴付到市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专户。
第六条 国有资产持有单位和受让方凭《产权交易合同》、《产权交易成交鉴证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处置批复及土地出让金缴讫凭证等相关资料办理土地处置和资产过户手续。
第七条 产权交易不受地区、行业、隶属关系、经济性质的限制,鼓励公平竞争,允许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禁止市场分割或垄断经营。
第八条 企业改制时国有产权交易所涉下列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进入土地交易市场,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
(一)企业所使用的经营性划拨土地发生交易行为的;
(二)企业所使用的划拨土地和出让土地需要将原土地使用权用途改为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的;
(三)企业破产后,土地使用权由政府收回的。
上述土地所涉及的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及其他的国有产权应一并进入土地交易市场整体变现交易。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应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未列入改制或破产范围的企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除按规定移交社区管理的外,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整体接收,处置办法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另行制定,处置收入缴入市改革专项资金专户。
第十条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开放、竞争、规范的中介市场,聘请资产审计、评估、拍卖、认证、法律服务等社会中介机构,应综合考虑其信誉、实力、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因素,通过公开、公正招标确定。受聘介入国有资产交易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公正地开展业务。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不得干预社会中介机构的正常执业行为,不得以提供中介业务为依据向中介机构收取管理费、服务费或信息费等费用。
第十一条 对应该进场交易而不进场交易的,视为无效交易,政府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或变更等手续。对因场外交易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必须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二条 产权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株发[2003]5号)规定收取。
第十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属国有改革改制企业产权交易。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市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根据中央、省有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要求和《中共株洲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株发[2003]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实际,特制定本补充规定。
一、关于职工安置
(一)企业实施改制和破产时,女管理人员视同工人,年满45周岁的,经本人申请可以办理提前退休。
(二)特殊工种的职工内退和退休按如下规定办理: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从事有毒有害工种8年以上,高温、井下工作9年以上,高空和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10年以上的职工,距特殊工种退休年龄(即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3年以内的职工,一律办理内部退养,不领取安置费。内退期间的生活费,比照提前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计提,按距特殊工种退休年龄(男55岁、女45周岁)每提前一周年扣2%的比例发放。企业改革时,其内退生活费一次性从企业改革资金中提取并上缴社保部门,由社保部门按月发放。达到特殊工种退休年龄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
(三)从事特殊工种岗位工作的年限已达到按特殊工种退休规定的要求、但又不能办理内部退养的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可以领取安置补偿费。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继续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至特殊工种退休年龄的,经本人申请,可按特殊工种退休年龄办理退休。
(四)“4050”人员中的女管理岗位(干部)人员,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按50周岁预留;特殊工种个人缴费部分男按55周岁、女按45周岁预留,由本人一次性缴纳或从安置费中一次性扣除上缴社保部门。
(五)职工工伤认定期限超过受理期限的,其工伤认定申请原则上不予受理。特别明显的事实工伤需要认定的,企业必须提供如下资料:①企业安全生产部门原始事故记录资料和原始事故分析意见书;②原始首诊病历和相关诊疗资料;③工伤认定申请表。因工感染血吸虫的,提供血防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在疫区工作过的依据;因工致尘肺、矽肺病的,提供市职防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在井下等岗位工作依据。以上资料须原始资料,补办的不予认可。
(六)伤残职工的有关补助按如下规定办理:①企业破产、改制前已经退休、提前退休、内退及按月享受工残抚恤金人员不享受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按级别预留用于支付旧伤复发和职业病治疗的医疗费用,交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用于旧伤复发和职业病的治疗。②企业改制、破产时解除劳动合同,享受一次性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的职工,2003年12月31日以前负伤的,按工伤级别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2004年1月1日以后负伤的,按工伤级别分别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医疗补助金、就业补助金。原企业或工伤保险机构已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不再重复享受。
(七)对改制、破产企业安置资产有缺口需要办理挂帐的企业,预留的医疗保险费和欠缴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及内退人员预留的内退生活费、养老保险费、“4050”人员预留的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费欠缴中的记入职工个人帐户部分不能挂帐。养老保险挂账部分由劳动部门核定,财政部门同意,主管市长批准办理挂帐手续后,社保机构对职工个人帐户欠缴记实处理。
(八)改制、破产企业中职工个人已缴纳被企业挪用和企业欠费应计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部分列入拖欠职工债务优先清偿交社保机构。职工个人未缴纳部分由个人补缴。
(九) 改制、破产企业中的重症精神病人、癌症、绝症病人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按株企改办[2003]2号文件预留大病医疗费。其中退休人员、内退人员、“4050”人员和续保职工的大病医疗费交医保经办机构,上述人员自谋职业不愿接续办理医疗保险关系的,经本人申请,大病医疗费可发给本人,但必须与单位签订协议,协议报医保经办机构存档,继续参加医疗保险时,必须返还大病医疗费。
(十)改制破产企业集资款视同拖欠工资处理,不计利息。
(十一)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预留:按企业上年度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28%计算10年再折半核定。若企业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低于全市社会平均工资的按全市社会平均工资计算。
(十二)征地带资安置到企业的职工,其安置补偿费低于当时征地带资数额的,可补足至当时带资数额。
二、关于水电欠费和“一户一表”水电改造
(一)供电改造。生产生活用电分离、一户一表改造资金,由居民住户出资300元/户。生活区规模较大,需要进行低压电网台区改造的部分,其费用由改造企业承担40%,供电企业承担60%。
(二)供水改造。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改造费为500元/户,由居民住户承担300元/户,改造企业或单位承担200元/户。管网改造和二次加压供水部分的改造费用由供水企业承担;改造中出现的破占道情况,城管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解决,改造企业只承担破占道的恢复成本,其它的费用一律免收。公用消防设施以及表后沟通等问题应通过协调进行妥善处理。
(三)凡改制破产企业必须在改革成本中预留资金,作为“水电分离、一户一表”改造费用。
(四)市政府对实行“水电分离、一户一表”改造的市属特困工业企业,按每户职工住户补贴180元。其中水、电改造分别补贴80和100元。
三、关于房改及住房补贴
(一)企业成套存量公有住房依房改政策原则上按成本价向职工出售,具体方案由企业制定,报市住房办批准后实施。
(二)企业两层以下公有住房(危房和已经列入城市改造范围的除外)均可按房改政策出售给职工,价格和处置办法按本文第三条第一项规定执行。
(三)企业房改所得收入列入企业改革资金统筹支配。
(四)企业资产处置收益不足以支付改革成本的企业,其职工一律不计提和发放职工住房补贴。
(五)企业改制或破产前已参加住房公积金统筹的单位,其欠缴的职工住房公积金从企业资产中列支并优先偿付。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经本人申请,其计入个人账户部分的住房公积金可由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核实后返还。
四、关于企业资产和证照过户
(一)企业资产处置后,按规定收购方的资金到位30%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为其办理土地、房产等资产过户手续;收购方的资金到位70%时,资产过户手续应办理完毕。收购方的资金全部到位时,已办理的土地、房产等证照即交付给受让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指导帮助企业准备齐全办理资产和各项证照所需的资料,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为企业及时办理资产和证照过户手续。所有资产和证照过户手续必须在协议或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
(二)国土部门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5天内办结;房产部门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5天内办结;株洲电业局、市自来水公司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2天内办结。企业改制或破产后重组的新公司在办理水电过户手续时只办理过户手续,不再另行收取增容、开户等费用。不能因原企业的欠费和“一户一表”水电改造的问题而影响水电过户的办理,也不能因此对新组建的公司停电停水。
(三)工商部门为改制和破产企业办理注销手续及为改制和破产后重组的新公司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免收除株发[2003]5号文件规定以外的一切费用(含按注册资本金收取的工商注册费)。原企业的生产经营许可证随同过户转到新的企业。所有手续原则上2天内办结。
(四)国税和地税部门2天内为改制和破产企业办结注销手续及为改制和破产后重组的新公司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原企业所欠国、地两税,其中破产企业所欠税费按法院的裁定予以清偿,改制企业所欠税费按市政府协调会会议纪要执行,或与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处理。
(五)企业改革所涉及的其它证照的办理均按株发[2003]5号和国家、省、市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文件执行。
(六)企业在办理各项过户手续时,以前改制或破产时因各种原因土地、房产等资产和各项证照未办理过户手续的,由企业提供齐全历次变更的相关资料,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为其办理,免收历次应办过户手续所应缴纳的各项税费和其它费用。
(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办证绿色通道,由主管领导全面负责,协调办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接单,全程跟踪服务,限时办结,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办结而影响企业改革进程的部门和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由监察部门追究单位主管领导和一把手的责任。
(八)改革企业办理资产和各项证照过户手续由市派驻企业改革指导联络组或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衔接和协调。
五、附则
(一)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市委、市政府及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出台的有关改革政策凡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本规定发布前已完成改革的企业不适合本规定。
(二)本规定由市深化国有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解释。

关于株洲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财政局 市民政局

一、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目标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目标是:2004年末,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90%;2005年末,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服务。
二、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对象和范围
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范围(含省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退休人员和煤炭企业退养人员、遗属等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中由中央、省委管理的领导干部的移交管理问题另行规定。由县(市)以上各级党委管理的领导干部,在纳入街道、社区管理时,人事档案管理按有关规定执行,街道可先建立这些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库。
三、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形式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是企业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社区进行管理服务。
在市区范围的退休人员按常年居住地由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居住在五县(市)的退休人员由所在地街道、社区管理;市区和五县(市)范围内的企业职工退休后常年居住在辖区农村或外地的,由企业所在地的街道、社区管理;因社区组织和条件所限,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企业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的企业生活区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暂委托企业管理。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符合过渡管理条件的企业(含中央、省属企业)予以发文认定并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后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对承担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企业退管组织,要统一名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工作职责、统一考核培训工作人员,加强指导和规范,保证工作质量;实施委托企业管理要打破企业封闭管理的界限,统筹规划。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发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形式将逐步过渡到由街道、社区进行管理服务的基本形式。
中央、省属和市属在五县(市)的企业退休人员均应纳入其常年居住地的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其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
四、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机构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相关业务工作由各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街道、社区保障服务机构,承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保险关系,建立企业退休人员个人资料卡和基本信息库,向企业退休人员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提供政策咨询;协助家属处理退休人员的有关事项;指导企业退休人员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做好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
为了加强对企业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成立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市财政、民政、人事、计委、经委、编办、国资、房产、国土、公安、卫生、文化、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
五、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条件
各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家和省关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建立企业退休人员档案库,完善档案管理硬件设施,配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所需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由各县(市)区解决。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统一由街道管理,设置专门档案室负责集中保管人事档案,出具各类劳资人事证明材料,代办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手续,医疗保险核定、变更手续和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认证手续。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株发[2003]3号和株发[2003]10号精神,进一步改善社区的工作条件,配齐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完善服务设施,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街道劳动保障站、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负责本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社区退管工作机构要本着精干和确保工作开展的原则配备专职退管工作人员。其专职工作人员按退休人员2‰的比例配备,人员实行聘用制,享受社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同等待遇。
六、企业应承担的责任
企业应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社区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退休人员的移交和管理服务工作。尚未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的统筹外待遇继续由企业按有关政策规定发放。尚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退休人员,其医疗费由原渠道支付。企业退休人员居住的原企业公用住房,尚未实行房改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仍由产权单位负责。企业不得以社会化管理服务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原拖欠退休人员的各种债务由企业负责限期偿还。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作为国有资产整体划拨给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由社区管理,供退休人员开展娱乐健身和文体活动用,由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单位与县(市)区政府签订财产划移交协议书,退休人员活动场地设施的财产划拨和产权过户不应视为交易行为,在办理过户手续时,国土、国资、房产等部门要减免办证费用,只收取工本费,由企业一次性办理好产权过户手续。
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关费用的收缴和管理
(一)管理活动经费
本着费随事转的原则,凡用于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由企业移交的管理服务费和档案管理费,按管理权限及属地原则,分别由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置专户统一收取,其经费管理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和市民政局共同制定。
在2004年6月30日前已退休人员移交社区时,企业按移交退休人员人数一次性向接受退休人员的街道社区所在地的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交纳每人100元的管理服务费;企业按移交退休人员人数每人300元的标准一次性交纳档案管理费。
2004年7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按株发[2003]5号文件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仍按上述标准执行;“4050”人员、内退社保托管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原由公共职业介绍、失业保险等服务机构代理或委托管理的档案,免费移交到街道、社区管理;其他企业的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审批手续后,企业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为退休人员一次性缴纳管理服务费,档案管理费每人300元不变。企业改制、破产,其改制组或清算组成员应吸收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和街道派员参加,改制方案中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的活动场地设施应在处置国有资产时足额预留。离休人员的活动经费、特需费等由企业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计提10年一次性拨付给接受离休人员的管理机构。
从2005年起,对纳入社区社会化管理的市、县(市)区退休人员的退管工作经费,按照工作实际需要和财政管理体制列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
(二)医疗保险费
未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后,继续按原渠道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病统筹费,并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企业欠费,其退休人员停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所发生的医疗费由企业自行解决。
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后,按有关规定,于每年1月底前由本人按每人每年80元的标准,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缴纳大病医疗互助费(改制、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已预缴10年大病医疗互助费的除外),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统一造册交市医疗保险局后,按有关规定享受大病医疗互助待遇;中断缴纳大病医疗互助费、重新参加大病医疗统筹的,需补缴中断期间的大病医疗互助费,且中断期间不享受大病医疗互助待遇。
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手册、补充医疗保险证及IC卡的遗失补办手续和退休人员异地安置和死亡申报手续。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的实施办法
市民政局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的指导思想: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国有企业社区管理职能移交工作,着力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多元化、多样化、合理化、规范化服务和管理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属地管理,共驻共建;责权明确,规范管理。
二、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职能
社区居委会要在认真履行株发[2003]10号文件规定的10项职能的同时,增加和强化以下职能:
(一)接收和管理移交社区管理的各类人员及社保关系;
(二)组织社区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和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三)接收和管理进入社区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并组织开展活动;
(四)指导和帮助下岗、失业、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五)指导、协调、监督本社区单位生活区的业主委员会工作及物业管理;
(六)管理和维护移交本社区的各项资产和公用设施;
(七)协助做好社区低保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
(八)协助管理本社区内单位生活区的社会综合治理、卫生、环境、绿化、扶弱帮困等社会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的保障条件
(一)人员配备
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的配备,要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仍按《湖南省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配备3-7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社区退管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按所管退休人员的2‰配备;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含正副主任、委员)实行任期制,其它专职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
企业在分离办社会职能时,通过选举产生的原企业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专职人员,先改制置换身份,解除劳动关系,再按照本人自愿的原则转入社区。企业的退休人员管理机构,原则上只移交职能,不移交人员。
(二)办公场地
按照株办发[2003]29号规定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标准,一般社区不少于300平方米,示范社区不少于500平方米。
1、企业移交社区管理职能时,应按每个社区不少于300平方米(有条件的按示范社区500平方米)的标准,提供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或按重置价格予以补助。一个社区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可按上述标准分摊费用。
2、原企业所属退休人员管理机构使用的办公场所及其设施、设备,原则上随同退休人员移交社区,无法独立分割的按市场价格以现金方式支付。
(三)服务和活动设施
企业移交社区管理职能时,以下服务和活动设施应一并无偿移交给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转交社区管理使用:
1、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的活动场地、设施。
2、长期为职工群众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包括:给社区居委会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门店、单车棚、菜市场等。
3、企业的殡仪设施,无偿移交区政府,暂时委托社区居委会管理,实行有偿服务。以后按《殡葬管理条例》的要求,归口市殡葬管理处统一管理,并逐步取缔。
4、物业管理用房和生活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用房和生活区域内配套的共用设施设备、公用绿地、规划标准以内的共用活动场地和设施设备,应作为全体业主的共有财产,已经组建业主委员会或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的,全部委托物业公司维护和管理;尚未组建或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的,可暂时向所在地区人民政府转交,委托社区代为管理,待实行物业管理时再委托物业公司统一管理。
(四)经费保障
在按照株发[2003]10号文件精神,通过“财政支持、费随事转、社区自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和管理经费的同时,加大对社区的支持力度。
1、按照社区新增职能的工作实际需要,从2005年起,所需经费由各县(市)区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市财政适当增加工作经费补贴。
2、退休人员管理活动经费、档案管理费按株发[2004]7号《关于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实施意见》提留。
3、退休人员及直系亲属属于优抚对象的,在移交社区管理时,其待遇和费用由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预留经费。
4、社区卫生、计生、文化、治安、环境、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设备,按企业近三年实际支出标准预留三年过渡期经费。
四、规范社区资产和经费管理
(一)由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制定社区资产和经费管理办法。
(二)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分离企业办社区居委会的移交过程中,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实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办理好一次性移交有关手续。
(三)国有企业在分离社会职能中移交社区的按规定标准缴付过渡期各项经费,各项专用经费应全额划转财政专户,全部用于社区管理。
(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中移交社区的资产属国有资产,未经所属政府批准不能因管理主体的变更而改变国有资产的属性。移交社区管理的各项资产仍按原用途使用,不能因管理主体的变更而改变用途。
(五)移交资产的各项经营场所的收入应用于支付社区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及活动器材的更新以及用于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活动和再就业培训及帮扶孤寡、残疾、重病等特困弱势群体的费用。
(六)为强化社区管理,规范程序,以后除政府指定进入社区的单位以外,需要进入社区的单位,必须经民政部门报经政府批准后,办理准入证,收取一定费用方可进入。
(七)社区居委会要建立健全资产和经费管理制度,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审计和监督;定期向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作专项汇报,接受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审查和监督;定期向居民进行财务公开。
五、工作程序和要求
(一)移交工作程序
1、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职能部门、企业所在区、企业、企业所在社区成立移交工作小组。
2、工作小组进行清产核资,测算、协商、核实移交单位过渡期经费,确定移交人员、资产范围,拟定移交协议草案。
3、必要时市政府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形成移交会议纪要。
4、移交双方签订移交协议,按协议办理移交手续。
(二)工作要求
1、由市政府牵头,民政、财政、劳动、房产、国土资源等部门组成移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指导、协调社区职能的移交工作。
2、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社区改革和建设作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过程中,要着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在社区管理模式上,实现以条条为主向块块管理为主转变;在社区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实现以行政化为主向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转变;在城市社区资源整合主体上,实现以单位所有向社区资源共有、共享转变。
3、在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过程中,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帮助解决分离移交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社区和居民满意。

关于企业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的实施办法
市教育局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经委 市人事局市 国土资源局

为加快分离国有企业办中小学校,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2]267号),省政府《关于转发省国资等部门<建立健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等11个文件的通知》(湘政办发[2004]25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实施意见》(株发[2004]7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办法。
一、移交原则
(一)企业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应遵循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基本原则,移交双方加强协商,密切配合,积极、稳妥推进移交工作。
(二)按照属地管理和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原则,市区内企业办完全中学移交市政府,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小学移交学校所在地区政府;县(市)内企业中小学移交当地县(市)政府。对企业办高中阶段学校,除政府接收外,可以通过办学体制的改革探索多种模式的分离办法。
二、人员移交
(一)在职人员移交。以2003年12月31日在职人员为基数,中央企业、市属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和湘政办发[2004]44号文件规定的中小学编制标准核定移交人数,非教学人员按规定的编制比例(高中、初中、小学分别不超过16%、15%、9%)核定移交人数。移交教职工按在职总人数但不得突破省定教职工平均负担学生比例。高中师生比:城市112.5,县镇113,农村113.5;初中师生比: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师生比: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省属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和编制标准审定接收,非教学人员按照规定的编制比例划转。
(二)离退休教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办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待遇的通知》(国办发[2004]9号)精神妥善安置。2004年1月1日之后移交学校的离退休教师一并移交当地政府,其待遇按政府办学校同类人员的标准执行。在此之前已经分离的企业所办的中小学离退休教师,仍留在企业,待遇由企业按政府办学校同类人员标准补足,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及破产企业办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由当地政府补足。所需费用从增提的教育附加费中列支。
(三)学校移交后,将教职工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进行套改,执行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对超编的富余人员和本人不愿意继续留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人员,参照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实施暂行办法》的规定予以安置。
三、资产移交
移交学校的所有资产(含土地使用权,校舍校产和设施设备等)均整体无偿划转。未经同级政府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土地、校舍、设施,移交时按账面价值进行清产核资,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划转后的资产要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需要,做到资产完整,产权明晰,便于管理使用。如有债务的,由原办学企业负责清偿。移交时移交单位的在建续建工程由企业建设竣工后整体无偿划转。有关部门办理资产划转和权证变更等手续,免收各项费用。
四、办学经费
(一)企业办中小学分离后的办学经费采取企业与财政共同负担,三年过渡的办法解决。中央及市属企业以学校分离前一年正常办学经费支出为基数,包括在职人员档案工资,适当补贴、误餐费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年终资金、公用经费和基建、维修、设备购置经费,企业负担三年。省属企业以企业在分离前一年实际补助的办学经费(含基建、维修、设备购置、在职教职工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福利待遇等)和离退休教职工的经费补助作为基数,在三年过渡期内,由省财政、市财政和企业分摊,分摊比例为:第一年,省财政、市财政分别承担15%,企业承担70%;第二年,省财政、市财政分别承担35%,企业承担30%;第三年,省财政、市财政分别承担40%,企业承担20%。三年过渡期满后,由接收所在地财政安排解决。
(二)过渡期内企业负担经费的支付。未改制企业由企业分年拨付或一次性拨付;改制企业在改制时从国有净资产中一次性预提;破产企业和安置补偿职工资产有缺口的改制企业,由原企业的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三)移交前移交学校的债务由企业负责清偿。人员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应拨付的公用经费和维修经费由企业负责结清,移交后教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公积金按规定办理转户手续,按事业单位现行标准和办法缴纳。
(四)过渡期内企业负担经费,缴入财政专户,移交学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闲置校产置换所得收入纳入当地财政专户管理,用于学校建设和改造,免收地方政府应收的各项费用。
五、工作程序
(一)企业(或破产清算组)与当地政府协商,达成移交意向。
(二)移交双方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三)移交双方测算、协商、核实过渡期办学经费,确定移交人员及资产范围,拟订移交协议草案。
(四)政府发文或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形成会议纪要。
(五)移交双方签订移交协议书。
(六)工作组清产核资、审核教职工档案。
(七)按协议办理移交手续。

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市委组织部 市委老干部局 市经委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人事局市 卫生局 市编办

为切实做好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确保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落实到位,促进我市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现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按照《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4]25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安置管理形式
(一)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后仍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由改制后的企业负责。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与其所担负的任务相适应,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股不控股或不参股的企业)以及关闭、破产企业,其离休干部管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县市区委老干部局管理。
(三)对已调整企业离休干部管理关系的,仍维护原办法不变;对以前企业改制、破产后留在非国有企业的离休干部,按属地管理原则变更管理关系,交县(市)区委老干部局管理。
(四)原行业办所属单位的离休干部,按属地管理原则交县(市)区委老干部局管理。
二、经费保障办法
市属国有企业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离休干部的政策规定,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厅字[2000]61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厅字[2003]18号文件规定的“单位尽责,社会统筹,财政支持,加强管理”的原则,保障离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落实到位。
(一)离休费保障办法。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离休费按照湘办[2001]55号文件精神执行。其中关闭、破产企业离休干部基本离休金(含增发1个月、1个半月、2个月离休金)计提办法按株企改办[2003]2号文件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已纳入养老保险统筹项目内(如离休干部的护理费、交通费、抚恤费、丧葬费、无固定收入的配偶或遗孀生活补贴、老红军特殊贡献津贴等)经费,按有关政策规定一次性提留10年。
(二)医药费保障办法。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医药费按照《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株洲市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管理办法>的通知》(株政发[2002]16号)有关规定执行。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关闭、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医疗备用金缴纳标准调整为按当地离休干部医药费统筹金筹资标准一次性向基本医疗保险机构缴纳10年,从原企业国有资产出让所得或清偿费中优先支付。
(三)政策性补贴及有关经费保障。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关闭、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其由原企业负责发放的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享受的各种政策性补贴及有关经费,要按照政策规定的经费标准一次性预提10年。预提费用项目主要有:①未纳入离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各项补贴(如健康休养费、适当生活补贴、误餐费、地区津贴、电话费、书报费、防暑降温费等);②用于离休干部本人由管理机构集中掌握开支项目(如特需经费、公用经费、活动费、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管理费、祝寿、主要节日及患病住院慰问费、按规定探亲费、档案管理费等);③其他费用(如无固定收入配偶、遗孀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医疗统筹金等)。
上述经费必须按有关政策规定预留到位,并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不可预计因素。预提费用由原企业从国有资产出让所得或清偿费中一次性划拨到市财政,并由市财政按年度于每年1月份拨付给接收管理机构,专款专用。
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后仍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离休干部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享受的各种政策性补贴及有关经费(参照上述经费项目)由改制后的企业负责落实,按规定使用。
(四)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预提费用和拖欠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医药费,由原企业从国有资产出让所得或清偿费中一次性落实到位,资金到位有困难的,缺口部分由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经市政府批准,市财政予以解决,确保无债务交接。
(五)市属国有企业已经改制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关闭、破产企业未按本《实施意见》规定提留离休干部有关费用或费用提留不足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委老干部局以及离休干部接收管理部门共同研究解决。
三、离休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
在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落实好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积极为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认真落实各项政治待遇。
(一)离休干部管理关系发生变化时,原企业要主动与接收管理部门充分协商,妥善安排,做好离休干部的人事档案交接,做好企业党员离休干部党组织关系的交接。移交后离休干部不改变原有企业干部身份。
(二)离休干部接收管理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规定,切实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每一名老干部党员都编入党的组织,并按规定参加党组织活动;保证老干部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保证老干部党支部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和学习资料的落实。对年高体弱、行动不便、居住分散的离休干部党员,在自愿的原则下,可将其党组织关系转至居住地党组 织,使他们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
(三)离休干部接收管理部门要做好离休干部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的指导工作。坚持召开座谈会、定期向老干部通报本地本部门改革和发展情况、走访慰问老干部等制度,组织他们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就近就地参观考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为他们提供阅读重要文件的条件,组织他们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注意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和解决老干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相关工作职责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保证接收管理部门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活动场所、车辆和必要的设施等,条件允许的,可从原企业整体划拨。
(二)组织、人事、编制部门要根据接收管理部门接管离休干部人数的多少,适当增配人员编制。接收离休干部较多的管理机构,需要增加离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的,按规定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核批,管理经费可相应增加。
(三)离休干部接收管理部门,负责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落实及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要负责办理离休干部待遇调整手续以及其它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和政策规定应享受的生活待遇的费用发放到位工作。
(五)财政部门负责统筹经费的收缴、管理工作。按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机制。对企业离休干部的各项费用每年要认真审核,及时向社保部门和接收管理部门划拨。
(六)组织部门、老干部门负责对全市国有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对各单位离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企业改制中涉及到离休干部费用提留的,要与接收管理部门共同核定。
五、切实加强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领导责任,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党的老干部工作政策贯彻落实,确保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群体的稳定。组织、老干、经委、财政、劳动保障、人事、卫生、编制等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离休干部的安置管理工作,并为接收离休干部较多的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离休干部移交过程中,原企业要认真履行应尽义务,做好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交接工作有序、平稳地进行。接收管理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尽责尽力地做好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
市属集体企业和市属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其离休干部的安置管理参照本意见执行。
省属驻株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办法按《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4]25号)文件执行,经费预留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中央驻株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在中央下发有关文件之前,可参照《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离休干部安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4]25)文件执行,经费预留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以往有关规定凡与本意见有冲突的,以本意见为准。

株洲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
市经济委员会 市财政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国土资源局 市国家税务局

市地方税务局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总工会 中国人民银行 株洲市中心支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株发[2003]3号《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以下简称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根据湖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等8厅局湘经贸企业[2003]264号《印发〈湖南省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分配[2003]21号《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及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3]192号《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及其它相关政策的补充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坚持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以下简称“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以下简称改制分流)。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稳定。
2、实施改制分流要与企业的结构调整、改制重组和做强主业相结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
3、实施改制分流要依法进行,规范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
二、改制分流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在2005年底之前所兴办的经济实体(以下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商贸企业中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按规定程序进行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
1、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
2、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3、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本企业职工总数的30%(含)以上;
4、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期限应在三年以上。
(二)符合以上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2005年以前所兴办的经济实体可享受如下扶持政策:
1、可依据中办发[2002]12号文件、财政部财税[2003]192号文件及株发[2003]3号文件精神,可享受最长期限为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2、分离改制前,辅业企业已享受的优惠政策,在改制分离后只要符合有关政策,可继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3、分离改制及改组的新公司设立过程中,涉及办理资产、土地过户等手续和办理各项证照应严格按照国计价费[1998]1077号、财综字[2001]7号、国减负[2001]10号及株发[2003]5号文件精神,只收取工本费;主辅分离改制分流过程中的资产评估、审计收费参照株发[2003]5号文件规定,按最低标准的25%收取,单户企业的最高收费不超过规定限额。
三、改制分流的范围
(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做强主业、减员增效、安置富余人员为目标,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合理界定三类资产的范围。
非主业资产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专业化分工原则,需要分设分离的辅业资产、后勤服务单位的资产以及与主业关联度不大的其他资产;
闲置资产指闲置一年以上的资产;
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是指关闭、破产企业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获利能力,并用于抵偿职工安置等费用部分的资产。
(二)改制分流企业安置的富余人员,是指原主体企业需精简分流的富余人员、原辅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四、改制分流形式
(一)改制分流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通过合资、合作、出售等多种方式,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分流企业,可直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改制分流企业,可以保持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
改制分流企业与原主体企业除产权关系之外,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原主体企业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并依法享有股东权利。
(二)改制分流企业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原主体企业在改制分流企业设立过程中,有责任帮助推荐考核经营者人选并监督其产生程序的合法性。防止侵犯投资者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五、资产处置
(一)改制分流过程中涉及资产定价、损失核销、产权变更等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事项,按照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湘企[2002]18号)办理;涉及有关工会资产和经费处理的事项,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改制分流企业可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人员的经济补偿金等,由此形成的账面国有资产减少,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冲减国有资本。
(三)改制分流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按规定进行各项支付的不足部分,应由原主体企业予以补足;剩余部分可由原主体企业向改制分流企业的员工或外部投资者出售,也可采取租赁、承包、入股方式或转为债权等方式留在改制分流企业。
已完成改制分流的单位,原主体企业要按规定及时办理相关的资产转移、产权变更登记手续。
(四)按照国家和湖南省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改制分流企业占用的原主体企业的行政划拨土地,只要不改变土地用途,经所在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需要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依法办理转让手续;需要改变用途的,应按照《划拨土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核定,改变后的用途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原主体企业可按规定以土地使用权价款支付改制分流企业职工的经济补偿金。由此造成的账面国有资产减少,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冲减国有资本。
六、债权债务关系
(一)原主体企业要做好改制分流企业的债权债务清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债权债务审计,落实债权债务。防止利用改制之机逃废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改制分流企业原为独立法人的,要继续承担和落实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从原主体企业分立重组的改制分流企业,按商定的比例承担债务,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二)改制分流企业对所欠主体企业的债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期偿还;原主体企业要按规定妥善处理拖欠职工的集资款、工资、医药费、职工住房专项维修资金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等债务问题。
七、劳动关系的处理
(一)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凡从原主体企业分流进入改制企业的富余人员,须与原主体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并与改制后的新企业重新签订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应在改制分流企业工商登记后30天内完成。
(二)对进入改制分流企业的人员,原主体企业要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市属企业经济补偿金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按株发[2003]5号《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及株企改办[2003]2号《株洲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等文件规定执行。
对职工的补偿原则上以资产补偿,可以将补偿金转为改制分流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自谋职业的必须用现金给予补偿。
(三)对分流进入改制企业的职工必须变更或重新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改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
(四)改制分流企业要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
八、申报程序
(一)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按如下程序办理:
1、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的总体方案在与当地政府协调衔接的同时,报国家国资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采取联合批复的形式,由国家国资委代章出具联合批复意见。
2、中央企业依据批复的意见,对所属企业改制分流中利用“三类资产”和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情况,逐个进行审核认定,并出具相关认定证明,分别报财政部和国资委备案;其中规范劳动关系、吸纳富余人员的比例以及接续各项社会保险的情况,由省劳动保障厅审核认定,并出具相关认定证明,报劳动保障部备案。
3、改制分流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可凭上述联合批复意见和有关认定证明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材料,向当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具体办法按照税务总局、劳动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2]160号)及湘税发[2003]34号文件执行。
(二)省属企业改制分流按以下程序办理:
1、省属企业改制分流的总体方案在与当地政府协调衔接的同时,报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采取联合批复的形式,由省国资委代章出具联合批复意见。
2、省属企业依据批复的意见,对所属企业改制分流中利用“三类资产”和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情况,逐个进行审核认定,并出具相关认定证明,分别报省财政厅和省国资委备案;其中规范劳动关系、吸纳

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鲁高法函〔1993〕44号《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合同履行地是指当事人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借款合同是双务合同,标的物为货币。贷款方与借款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分别承担贷出款项与偿还贷款及利息? 囊逦瘢罘接虢杩罘剿诘囟际锹男泻贤级ㄒ逦竦牡氐恪R勒战杩詈贤脑级ǎ罘接ο冉杩罨觯佣男辛舜罘剿Τ械5囊逦瘛R虼耍笔氯肆碛性级ㄍ猓范ù罘剿诘匚贤男械亍?


1993年11月17日